嫦娥六号新成果:月球竟“超亏损”!月壤没给美国,论文发到国外

2025年7月,《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引发全球震动的研究成果。中国嫦娥六号任务采集的月球背面样本揭示出一类前所未有的月幔“超亏损”特征,为解开月球正反面为何判若两“球”的谜团提供新突破口,也刷新了人类对月球深部演化过程的认知。

去年5月3日,嫦娥六号从海南文昌起飞,奔赴月球背面的南极 - 艾特肯盆地,6月2日精准着陆并完成采样,通过地月转移轨道返回地球,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该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大型撞击坑,区域内长期未有玄武岩覆盖,保存着原始地质构造,可能暴露早期月幔物质。嫦娥六号带回的1935.3克月壤样品极具科研价值,对研究月球的壳幔分层、演化历史乃至整个太阳系早期的热演变机制都不可替代。

科研团队对嫦娥六号样品详细分析后,有惊人发现。约28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屑极其“贫瘠”,严重缺乏“不相容元素”,即那些容易在高温下随岩浆上涌的关键微量元素,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超亏损”状态,这在以往的阿波罗样品或月球正面样品中从未出现过,与人类以往对月幔构成的想象严重不符。

科研团队提出两种可能的解释模型,一是“先天不足”,月球形成初期是炽热熔融星体,冷却时轻质矿物上浮形成壳,重质矿物沉降成幔,“不相容元素”被排挤到浅部,深部月幔形成“贫瘠”残余结构,嫦娥六号取回的玄武岩样品可能是深部、未经扰动的月幔“化石”;二是“后天改造说”,南极 - 艾特肯盆地的巨型撞击事件让月球“地壳穿孔”,引发剧烈火山活动,大量月幔熔体被抽离到表面,留下“超亏损”的地质残核。

然而,这项意义深远的科研成果被发表在国外《自然》杂志上,引发争议。很多人质疑,月壤没给美国,论文却发到国外,这是否合理。实际上,科研成果的“归属权”与“传播路径”是两回事。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完整掌握在中国科学家手中,美国因“沃尔夫条款”,不仅无法获取样本,连数据共享也被禁止。

至于选择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有几方面原因。《自然》《科学》这类期刊在科研界国际影响力大,在其平台首发成果能在全球树立权威。目前国内核心期刊在同行评审、公信度、传播力等方面有差距。且科研评价机制依赖论文“影响因子”,发在国际顶刊能带来晋升与项目支持等实际好处。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并非“让利”,而是参与科技话语权竞争的体现。

中国科学家作为首批且唯一拥有月球背面原始样品的研究团队,值得骄傲。嫦娥六号的所有原始样品和关键数据受严格保护,国外机构使用需遵循中国规定和程序。此次“超亏损”发现是人类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进步,未来中国探月工程还将继续推进,嫦娥八号将探索月面生存与资源利用可能,更长远目标是建立月面科研平台,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打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科技   美国   嫦娥   月球   成果   国外   论文   样品   玄武岩   科研   背面   盆地   南极   中国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