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第二个富士康诞生!净利润百亿,员工24万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如今后浪要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当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正为印度工厂仅50%的良品率发愁时,当年那个不起眼的,流水线螺丝女工王来春已今非昔比。

她执掌的企业坐拥24万员工、狂揽133亿净利润,更拿下苹果供应链75%的份额

这究竟是师徒间的激烈对决,还是中国制造代际更迭的残酷写照?

对普通流水线工人来说,王来春从一线女工拼到“代工行业女皇”,完成阶层大跨越,绝不是靠运气一下子成功的。

1988年王来春进入富士康后,和那些只想混日子的流水线员工不一样。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头扎进电子代加工行业,一干就是十多年。

硬是从女工干到了富士康最高职位“课长”,当时手下就有上千人了。

可是谁又甘心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呢?王春来虽然学历不高但志向远大。

终于1997年,王来春带着富士康十年管理经验递交辞呈。当时身为高位的领导郭台铭自然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这是人才流动的常态。

但他万万没料到,这位仅有初中学历的女工绝非等闲之辈

旁人来此打工只为糊口,机械地过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的日子,可她却默默用十年,把富士康的“代工密码”给破解了。

她工作很“走心”,从模具车间的操作到生产管理的统筹,从成本控制的精打细算到客户谈判的唇枪舌战。每个环节她都反复琢磨,把郭台铭的商业智慧“照单全收”。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放在她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辞职之后的王春来和哥哥立马收购了香港立讯公司,并于2004年到内地创立立讯精密,从此身份彻底转变,从打工人逆袭为老板。

企业刚刚起步,他们还是用富士康的那套模式来运营。

前老板郭台铭更是对立讯精密毫无戒心,甚至还和它展开合作,头两年立讯精密一半的收入都来自富士康的订单。

很显然,郭台铭那时并没有小小的立讯精密放在心上,只当是可以随便替换的“螺丝钉”,竟还给了不少支持

可谁能想到,这无意之举却为立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2010年,立讯精密上市了,王春来身价也水涨船高,这时她自然不满足于和前老板合作,当然也是为了摆脱对其的依赖。

王春来深知,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好更稳,就不能只依赖单一客户或市场,得分散风险、多路布局

于是立讯精密在2011到2020年期间果断出手,通过多次并购成功打入华为、苹果供应链,彻底摆脱“小富士康”的刻板印象,和富士康正面竞争,还借此快速补足了技术短板。

例如,在AirPods生产上,当时的立讯已经能把零部件公差精准控制在只有头发丝的1/3,良品率从80%猛增到99%。

反观郭台铭在印度的工厂,还是陈旧的技术模式。

组装iPhone 15时良品率才34%,因螺丝没拧紧、屏幕开胶被欧洲退货,返工花的钱把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全抵消了。

就这样轻松被立讯超越了,但是立讯精密依然没有丝毫懈怠,由于当时70%的收入都是苹果提供的,又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风险

王来春把目光锁定在了更具挑战的汽车领域,将其作为立讯精密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打算沿用以往投资并购的老办法来拓展业务。

于是很快就收购了百年历史的德国汽车线束巨头莱尼集团,直接获取奔驰、宝马等高端车企的线束技术,甚至拿下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块订单。

今年一季度,立讯汽车业务营收实现617.88亿元,同比增长17.9%;净利润为30.44亿元,同比增长23.17%

而反观,富士康为转型将宝押在印度低端制造业,结果却不尽人意。

印度虽有人口红利、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但劳动力素质良莠不齐。不少印度工人在技能、工作态度和效率上远不如中国大陆工人。

再者就是电力供应不稳、交通物流不畅等问题频出,高温时电力缺口更大,严重干扰生产。

最终,富士康在印度的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良品率仅约50%。

一路发展,立讯精密持续突破旧有运营模式,把技术提升作为并购核心。

2014年收购德国Suk涉足车身控制系统,2024年控股莱尼掌握800G光模块技术,借并购快速弥补技术不足,避开与富士康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直接竞争。

立讯还全面布局,在越南设厂承接消费电子订单,墨西哥基地满足特斯拉北美需求,莱尼研发中心专注高端线束,形成“铁三角”模式,抗风险能力远超富士康“去中国化”战略。

如今,郭台铭正为美国工厂的困境发愁,立讯却已在汽车电子领域筑起技术护城河

2025年,立讯与英伟达合作承接2万台DGX服务器订单,800G光模块进入量产阶段。

这一布局足以看出王来春的野心有多大,从代工厂已经转型为了AI硬件服务商。

再来看,富士康2024年虽拿下了英伟达近三成AI服务器订单,GB200和GB300的代工份额更是占到40%,几乎包揽了高端AI硬件生产,还和英伟达一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布局。

但富士康这种从“单纯代工”升级到“协同研发”的模式,还是过度依赖外部合作,潜在风险着实不小。

回顾立讯精密的崛起,本质是中国制造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缩影。

王来春用27年证明,代工行业的终极竞争,不是比谁工人多、厂房大,而是比谁能更快掌握技术变革、更精准捕捉产业趋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不变的真理是:没有永远的代工皇帝,只有永远的变革者。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

股份代持悬案未了、又陷收购争议,立讯精密赴港IPO埋阴影

新浪财经2025-07-12

被美国吹嘘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台资工厂,5年了还没个影儿……

环球时报2022-05-30

郭台铭始料未及,第二个富士康诞生!净利润百亿,员工24万

妙语嘚吧嘚2025-07-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财经   净利润   员工   精密   代工   技术   英伟   女工   工人   订单   模式   印度   特斯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