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天是老人的“夺命坎”?嘱咐:入冬后,老年人牢记“3防、2忌”

深冬的第一场寒潮来的那天,老李还是没把医生的叮嘱放在心上。

68岁的他,一辈子自认为身体硬朗,天再冷也只穿一件薄外套。那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去晨练,风刮得刺骨,他却笑着说“我这身子骨冻不坏”。可刚走到小区门口,他忽然胸口发紧,像被人狠狠勒住,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他扶着栏杆站了好几分钟才缓过来。路人见他状态不佳,好心劝他速速前往医院。他却轻轻摆了摆手,语气淡然:“无妨,歇会儿便好。”可没想到,短短两个小时后,他又出现头晕、手麻、说不清话的症状,被家人送到医院时,医生一句话让所有人心头一紧:“天气骤冷,是诱发心脑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他这是典型的寒冷应激反应。”

家人这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挺得住”,并不是身体真的扛得住。

医生看着大家的表情,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每年寒潮来临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老年人,尤其是忽视保暖的人——寒天真的能成为他们的一道‘夺命坎’。”

可到底为什么变天会让老人风险陡升?哪些危险常常被忽视?又该怎样避开冬天里悄悄潜伏的健康陷阱?

寒天为什么成了老人的“夺命坎”?背后原因,比你以为的更真实

很多人以为冷只是“不舒服”,但对于老人来说,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理冲击。医学上称为“寒冷应激”,是一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

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系统便需承受额外负荷。寒冷加剧,血管收缩,心脏泵血阻力增大,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悄然攀升。血管遇冷收缩,血压升高,血液变黏,心脏负担增大。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的人,更容易在寒天发生意料之外的状况。

就像水管遇冷容易收紧、堵塞一样,人的血管也会在低温下变得紧绷。“一紧一堵”,就是危险的开始。

变天后的清晨、傍晚,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时间段;寒潮期间,急诊量往往成倍增加。北方如此,南方也一样,只要温差够大,老人就危险。

更关键的是,许多风险并不是风吹脸冷,而是身体内部悄悄发生变化,有时候等症状出现,已经来不及。

为了让老人安全过冬,医生们常说一句话:“越冷,越要小心三个地方、避免两个行为。”这不是夸张,而是无数病例换来的总结。

入冬后牢记“3防”

老人过冬,需要“防的”不是寒风,而是寒冷带来的连锁反应。

防心防脑

气温骤降时,血管像突然被拧紧的水管,压力陡大。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19万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寒潮期间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上升超过30%,尤其是清晨温度急降时,心梗发生率显著增加。

实际表现往往不典型,很多老人只是觉得:

胸口有点闷
手脚有点麻
说话有点慢
走路有点飘

但这些轻微现象,是身体发出的“红灯”。一旦拖着不处理,可能很快出现不可逆的情况。

医生建议老年人在“入冬、降温、早晚”三类时段格外注意,避免冷空气突然刺激胸口、头部和四肢。如果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更要减少清晨户外活动,避免“冷上加冷”。

防摔伤

在全国范围内,冬季为骨折高发季节,这近乎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凛冽寒冬,骨骼似乎更为脆弱,骨折风险显著提升,人们需格外留意。不是因为老人走得快,而是“冷让身体反应变慢”。四肢冷、关节僵硬、肌肉力量下降,走路容易踩空、滑倒。

跌倒看似小事,但对于老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彻底改变生活轨迹——髋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并不低。

尤其是在洗澡间、阳台、刚拖过的地上、清晨结霜的路面,更容易酿成事故。

老人身体恢复慢,一旦受伤,后果往往比寒冷本身更难处理。

防呼吸道疾病

冷空气会让呼吸道黏膜变脆弱,抵抗力下降。老年人肺功能下降,冬天咳嗽、气喘、痰多、反复感染非常常见。

研究显示,寒潮后的一周内,老年呼吸道疾病门诊量可上涨近40%。其中很多并不是单纯的感冒,而是支气管炎、肺炎等更深层的问题。

有些老人咳几声不当回事,硬扛,结果症状越来越重,拖着拖着就拖成了复杂情况。

医生常说:“老人冬天别和风较劲。”保持呼吸道温暖,比想象中更关键。

入冬后更要避免的“2忌”

除了该防的,冬季还有两个行为是医生反复提醒的“硬性禁忌”。

忌清晨空腹出门晨练

诸多老人素有天未破晓便外出散步之习惯,秉持着“早起能强身”的观念。他们于熹微晨光中漫步,似要在这早行里寻得康健之道。冬日清晨,堪称一日之中最为寒冷的时段。此时,血管紧绷,心脏承受着沉重负荷,人体仿佛在与严寒艰难抗衡,每一刻都充满着挑战。

空腹+寒冷,是最危险的组合。

变天后的清晨,本就是急诊最繁忙的时段,不少老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昏倒的。

医生提出建议:冬季运动宜安排在上午或下午进行,尽量规避清晨低温时段,如此能减少低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让运动更有益于健康。待身体暖和之后再开展运动,此举更为稳妥。身体预热能减少运动损伤风险,让运动过程更安全地进行,保障自身健康。

忌忽视微小不适

在凛冽寒冬,诸多老人心中会涌起这般感触:

“手麻一会儿没事”
“胸闷歇歇就好”
“头晕是站快了”

可在医学上,这些往往与血压波动、血粘度升高、血管收缩有关,是身体在提醒“危险正在靠近”。

寒冷季节老年人的每一次“不舒服”,都不能简单看待。越忽视,越容易让问题在体内悄悄累积。

医生常说:“冬天里老人的小症状,就是大信号。”

怎样安全过冬?医生的建议越简单越有效

为了帮助老人避开冬季风险,医生总结出几条非常实用、人人能做到的方式。

衣服从“心口”穿起:出门时胸前保暖最关键,其次是颈部和腰腹。毛线帽、围巾、贴身衣物的保温比厚大衣更实用。

室温保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研究显示,18℃—22℃是老年人最合适的居家温度。忽冷忽热比“冷一点”更伤身。

洗澡别太久、别太热、别太冷:温差大最容易让血压飙升。冬天洗澡保持温水、缩短时间,洗澡前后喝点温水更安全。

饮食保持“暖而稳”:多吃温热食物,控制盐分,充足饮水。冬天血液更稠,喝水比夏天更关键。

睡觉前暖一暖:睡前泡脚不只是舒服,能促进末梢循环,减少夜间血压波动。水温以不烫脚为宜。

家中备好测量工具:家里的血压计、体温计、湿度计、室温计,是老人冬季的“安全四宝”。不是为了“多测”,而是为了及时发现波动。

这些方法听起来简单,却是无数老人冬天的“保命细节”。

写在最后

于冬日而言,凛冽严寒并非最可怖之威胁,真正令人忧心的是那份被人忽视的冷漠。当温暖被遗忘,寒冬便更添几分萧索。

寒冬降临,老人的身体往往更为娇弱敏感。此时,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下降,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需格外关注与呵护。但只要做好“3防、2忌”,保持稳定的作息、适度的活动、合理的保暖,绝大多数风险都可以大幅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养生   寒天   老年人   老人   身体   医生   清晨   寒潮   风险   寒冷   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