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疑惑: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话不管用,提醒没效果,管多了就吵,放任又担心。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并非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父母逐渐失去了教育中的“权威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权威”意味着高高在上、强制命令、孩子要听话、不许反驳。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家庭:
这类父母用“恐惧”换来一时的安静,却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怕你不等于服你,服你不等于信你。
真正的“权威感”,从不是让孩子“怕你”,而是让他信服你、愿意靠近你、尊重你、相信你说的话是真诚而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提出“权威型养育”这一理念,它主张:
很多父母奉行“爱就是不设限”:孩子想要什么都答应,不愿孩子受委屈,不舍得批评、设规矩。
结果是:
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不知道“什么是不可以”。
界限感的缺失,就是因为父母一开始没有立好规矩,也没有坚持规则的权威性。
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犯的错是:承诺轻易给,兑现随意改。
慢慢地,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结论:
“你说的话我不信,因为你从没兑现过。”
这不仅让父母的语言失去分量,也让孩子学会了应付你,而不是信任你。
父母的榜样作用,往往大于千言万语。
孩子不听你,是因为你做不到他说服他的样子。
言行不一的父母,教不了行动一致的孩子。
有个高中男孩被老师发现偷偷抽烟。父亲得知后非常生气,但训斥几次后毫无效果。后来,父亲决定自己先戒烟,给孩子做榜样。
儿子放假回家,发现家中摆满了戒烟口香糖、花生瓜子。他惊讶地问:“爸,你也戒烟啦?”父亲点点头:“我做到了,你也可以。”
男孩感动不已,当场说:“老爸,这次我真听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用行动影响孩子,比高声责骂更有力量。
想让孩子听你话,先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亲子关系越紧密,孩子越愿意听你的引导。
没有情感链接,任何教育都无法落地。
孩子不是天生懂规矩的,你不立规矩,他就会试探底线。
让孩子知道:规则不是限制你,而是保护你。
与其动辄发火、惩罚,不如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
比如:
教育的目标不是“怕你”,而是“为自己负责”。
父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孩子最直接的“情绪管理教材”。
没有威信的父母,换不来有界限的孩子;
想让孩子听你说,先让他说你“信得过”。
做一个有“权威感”的父母,不是“硬管”,而是“柔引”。
最终,你会发现:
孩子之所以愿意听你的,不是因为你吼得大声,而是因为你“值得他听”。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