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爸评测的一则检测结果,让美妆圈彻底炸了锅。
这款第三方测评机构直接曝出,多款热门美妆产品里查出了禁用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含量最高的那个红色复合植物原料组,居然达到了1170ppm。
花西子、玉容初、且初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全被卷进了这场风波里。

苏丹红这东西可不是普通添加剂。
国家早就明确禁止把它加进化妆品,国际上也把它归为可能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接触皮肤,不仅可能引发刺激过敏,还可能给内脏带来负担。
更让人意外的是,苏丹红藏着的那个原料组,按理说该是“天然无害”的代表,里面有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这些成分,平时品牌都拿这些当卖点宣传。
涉事品牌的反应倒是挺一致,清一色紧急下架产品,然后宣布立即送检。
且初的客服回应说,已经第一时间安排检测,重点查苏丹红成分。

本来想夸这些品牌反应迅速,流程熟练,但后来发现,这熟练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无力。
连自己产品里的原料有没有问题都要等第三方曝光才知道,这不就等于品牌自己也在给产品“开盲盒”吗?
品牌们的被动回应,其实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藏在供应链的深处。
为啥这么多品牌会同时“中招”?核心原因就是对上游供应商的过度倚仗。
现在很多新锐美妆品牌,为了快点抢占市场,都选了ODM模式。

简单说,就是不用自己研发配方,直接找供应商拿现成的成熟配方,贴个自己的logo就能上市。
这种模式确实省事儿又高效,从选配方到产品上架,最短四到八周就能搞定。
反观自己研发配方的模式,要花八到十六周才能推出产品。
在流量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快一步可能就意味着多占一份市场。

但省事儿的代价,就是把质量管控的主动权拱手让人了。
供应商成了配方和原料的主导者,品牌只负责营销卖货,上游原料出问题,下游自然全线翻车。
玉容初这个品牌的情况,特别能说明问题。
它是上市公司丽人丽妆旗下的自有品牌,本来丽人丽妆的代运营业务已经不太景气,玉容初成了拉动业绩的关键。
为了快速打开市场,玉容初主打“藏红花护肤+舒缓情绪”的概念,把大量资源都投到了营销上。

如此看来,当一个品牌把所有希望都押在营销故事上时,自然没多少精力和资金去做原料检测,毕竟在他们看来,“天然原料”不该出问题。
更现实的是,很多新锐品牌就算想做好质量管控,也没那个实力。
欧莱雅集团一年的研发投入,差不多相当于咱们国内头部美妆品牌全年的营收。
人家有足够的资金建实验室、请专业团队审核原料,新锐品牌哪有这底气?在强势的上游供应商面前,这些品牌根本没多少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和检测报告,说白了就是在供应链上游“裸奔”。

这场苏丹红风波,也算给消费者提了个醒。
以前大家买美妆,总被“天然”“植物”这些概念吸引,现在看来,光听品牌讲故事可不行。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原料来源,没有靠谱的溯源证明,再好听的营销话术也站不住脚。
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最近关于美妆品控的投诉明显多了,大家对原料透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其实解决供应链不透明的问题,早就有成熟的办法,关键看品牌愿不愿意投入。

现在区块链技术已经能实现原料全流程溯源,从种植、加工到运输,每一步的数据都能上链,没法篡改。
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原料的来龙去脉,心里也能踏实。
有些品牌已经走在了前面。
娇兰搞了个“BeeRespect”平台,把五百多种成分和四十家供应商的信息都公开了;雅诗兰黛也有自己的溯源种植计划,公开原料基地的情况。

还有些零售商也在倒逼品牌升级,比如美妆零售商Credo,就要求合作品牌必须提供可验证的原料来源证明。
美妆行业的竞争逻辑,早就该变一变了。
以前是比谁营销做得好、谁流量玩得溜,现在该比谁的供应链更靠谱、谁的原料更透明。
国家药监局也在推进相关政策,未来可能会出台专门的化妆品原料溯源管理办法,明确品牌对上游原料的审核责任。
这次苏丹红风波,虽然让不少品牌陷入尴尬,但也算是给整个行业敲了警钟。

供应链的“黑箱”不能再捂着了,“盲盒式”的原料采购模式,迟早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品牌与其在营销上内卷,不如把资金和精力投到供应链建设上,毕竟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最终还是产品本身的品质。
毫无疑问,美妆行业即将进入“供应链比拼”的时代。
原料可追溯、供应链公开化,会成为新的行业门槛。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以后能买到更放心的产品;对于品牌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机会。
希望这次风波之后,更多品牌能真正重视供应链建设,别再让“苏丹红”这类问题重演。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