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9日的北京城,春寒料峭中裹挟着刺鼻的硝烟。
当崇祯踉跄着登上煤山时,他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这场皇位的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太监。
一个权侵朝野、祸乱朝纲的魏忠贤,是影响到他登基上位的“九千岁”太监。
王承恩影视剧形象
而另一个矢志不渝、以死相随的太监,正在他的身后落下一串零落的脚印——那是王承恩深一脚浅一脚的跟随。而在这之前,王承恩还在指挥着余下的禁卫军和太监们苦苦守护着皇宫。
《明史》记载:“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
可是王承恩一己之力再强大,终究抵不过蜂拥而至的兵众甲士。
这个从河北邢台白岸口村走出来的穷孩子,从刷马桶的小火者做到司礼监掌印,陪伴崇祯走过17年风雨飘摇,此刻正用颤抖的手托着尚方宝剑。剑锋上凝结的露珠,倒映着六岁昭仁公主最后的泪光。
史书里轻描淡写的"挥剑斩女",在《明季北略》中却是浸透惨痛的细节:小公主攥着父亲的龙袍下摆,哭喊着"父皇我怕"。
王承恩接过剑时,这个平日给御花园兔子包扎伤口的善良太监,手背暴起的青筋几乎要撑破皮肤。或许正是这种撕裂的痛楚,让他在两个时辰后果断踢翻了海棠树下的垫脚石。
当敌军发现王承恩的冰冷遗体时,衣襟里滑落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半卷血书:"奴婢无能,唯死报国"。这张血书,若是给那些鸟兽散的投降派看到,定要灼伤他们的眼!!
王承恩墓
站在思陵西南角的王承恩墓前,螭首龟趺碑上的"贞臣为主"四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个生前连紫禁城正门都不能走的宦官,死后却享受着亲王规格的葬礼,甚至让康熙亲自题写碑文。这种荒诞的礼遇,恰恰说明了明王朝最后的生命中真的“朝中无人”了。
崇祯朝的悲剧,本质上是封建皇权与农民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李自成攻破彰义门时,满朝朱紫"或青衣小帽迎贼,或蟒袍玉带拜伏",而完全缺乏正规武装,没有刀剑没有甲胄,挺身组织300太监持棍守午门的王承恩,却是个"刑余之人"。
这种反差,仿佛是在对满朝朱紫发出最狂妄的嘲笑:你们饱读诗书,世受皇恩,到了危难关头,脱掉本朝官服比往日里进窑子还快。呸!真是仗义每多屠狗辈,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文武百官作鸟兽散,也是他召集最后50名宫人哭拜送别 。
煤山时图
王承恩的忠,不光是对某个帝王的尽忠,也是在大厦将倾时,用生命完成了对职业信仰的终极诠释。
每年四月,景山公园的海棠树下总聚集着拍照的游人。当年轻情侣在花雨中自拍时,或许不会想到,380年前的同个位置,曾有个老太监将白绫系上枝头。这种时空交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物质丰裕取代了生死存亡,忠诚是否已成博物馆里的展品?
王承恩影视剧形象
在故宫修缮档案里,我们找到王承恩担任司礼监掌印时的批红文书。那些工整的馆阁体批注,透露着近乎苛刻的认真:某年黄河决堤,他力排众议调拨内帑赈灾;某次科举舞弊案,他顶着压力复查试卷。这种"在其位谋其政"的朴素精神,与教员强调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人民服务》)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真正的忠诚,从来不是对某个人或符号的盲从,而是对职责、对道义的坚守。
而当年的明朝,真的朝中无人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南明在换了四个南明皇帝的情况下还坚持了18年?最久的“郑明政权”还坚持到了1683年。
不是没有人,到哪里都会有人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下来,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人才,东林党误国、阉党误国,外敌环伺时依然内斗最是误国。
尤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们做得最正确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兄弟阋墙分高下;虎狼来犯我,兄弟齐心先驱虎狼。
在邢台白岸口村的王家祠堂,至今保存着王承恩入宫前睡过的硬板床。粗糙的木纹里嵌着发黑的米粒,那是幼年乞讨时粘上的残羹。这个细节提醒我们:历史人物从来不是脸谱化的符号。当我们在抖音刷到清宫剧里的"忠仆"时,或许那些被史书简化为"某某随主殉葬"的生命,也曾有过鲜活的心跳。
顺治二年(1645年)的某个秋夜,紫禁城新主福临在灯下翻阅前朝档案。当看到王承恩组织太监巷战的记录时,这位皇帝突然拍案:"南人所谓气节,竟在阉竖乎?"这句话被收录在《清世祖实录》里,成为封建时代最辛辣的讽刺。但换个角度看,这不正是毛泽东所说"卑贱者最聪明"(《介绍一个合作社》)的生动注脚?在礼崩乐坏的时刻,往往是最底层的人,守住了文明最后的尊严。
王承恩的行为事迹也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同时我也想起《三体》作者刘慈欣写的另一本科幻小说《乡村教师》,同样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寂寂无名之辈,耗尽自己的心血,生命的最后教会了山里娃们牛顿三大定律,在高位文明的清洗中,正是这最后的传道,让地球文明得以保全。
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弧光,汇聚起来,才是撑起一个文明的灼灼日光。
北京
暮色中的思陵,王承恩墓前的香炉积着厚厚的灰烬。有游客蹲下身,把带来的海棠花轻轻放在碑座上。这个动作,让我想起感触颇多,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去评说,当时之人,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追逐一个个热点时,或许该偶尔停下脚步,听听这些沉默石碑的诉说——它们提醒我们: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值得坚守。
站在2025年的今天去回望,王承恩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对某个王朝的哀悼。那株煤山海棠年复一年地绽放,像是在向每个时代发问:当命运的狂风袭来时,你的根系是否扎得足够深?你的绽放是否足够真?
王承恩影视剧形象
而王承恩,是明王朝最后的真男人!
感谢诸位读者朋友的阅读和支持,如果喜欢,请帮我点赞、评论、收藏、关注,这将是您对我的重要支持和帮助。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