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培养得太老实,要让他们敢闯敢干

很多中国父母都有一个错觉:孩子只要懂礼貌、不惹事、安分守己,就是好孩子。于是从小开始,孩子最常听到的教诲就是:“要听话”、“别乱跑”、“别出风头”、“别惹麻烦”。

于是,一个个孩子乖巧是乖巧了,却也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不敢出头。明明有才华,机会来了却不敢举手;明明很优秀,舞台就在眼前,却选择退到一边;明明条件不错,遇到心仪的人,却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

这就是典型的——被培养得过于老实,结果失去了最宝贵的胆识。


社会从来不奖赏“最老实”的人

现实中你会发现,很多混得好的人,并不是最聪明、最努力的那个,而是最敢冲、最敢要、最敢上台的那个。

老实,顶多让你不犯错;大胆,才会让你得到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舞台从来不是等你准备好了才邀你上,而是你敢不敢冲上去;财富也不会等你犹豫很久,然后优先分给你,而是你敢不敢先伸手去拿。


为什么老实反而可能害了孩子

父母总觉得,老实是一种美德。没错,在人际关系里,懂规矩确实重要;可一旦老实过头,就成了束缚。

试想:

我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其实道尽了一个现实逻辑: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你不主动去争取,别人就会拿走。

老实,或许能让孩子在人群中显得“乖巧”,但乖巧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自信、胆识和行动力。



人生铁律:光想不做,结果永远是零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学业成绩非常好,专业知识扎实,但在面试的时候,总是因为不敢表达、畏畏缩缩而错失机会。一次次回家叹息:“我明明会,就是没说出来。”

这就是典型的“只会想,不敢做”。

想一想:

人生的公式很简单:
想法 + 行动 = 结果
没有行动,等于零。


父母要培养的不是“乖”,而是“勇敢”

既然如此,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答案很明确:别总要求孩子“乖乖听话”,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胆识和行动力”。

1. 鼓励孩子多尝试

孩子小时候,不要总说“危险”、“别去”,而是要引导他们“试一试”。爬树、下水、上台演讲……凡是安全可控的场景,就应该让孩子大胆尝试。

尝试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怯场。

2. 允许孩子犯错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动不动就批评:“怎么这么笨!”、“又做错了!” 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

事实上,错误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比逼着他们一次次做到完美更重要。

3.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

有的孩子心里有想法,但父母总打断:“小孩懂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说话了。

正确的做法是,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把心里想法说出来,哪怕观点稚嫩,也要给予尊重。

4. 培养执行力的习惯

比如,孩子今天说要做一件事,父母要提醒他:“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哪怕只是完成一幅画、一篇日记,都是在训练执行力。

行动力是靠一件件小事养成的。

5. 做父母的,要敢放手

很多父母最大的毛病,是事事替孩子安排好,结果孩子从小就没机会锻炼决断力。

放手,并不是不管,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零花钱怎么花,让孩子自己和同学解决矛盾,让孩子自己准备一次演讲。

只有放手,孩子才会真正长大。


老实是一种温良,胆识才是生存底气

学历,可以帮孩子走进一扇门;胆识,才能让孩子在门内走得更远。
老实,可以帮孩子少惹麻烦;行动,才能让孩子收获机会。

社会上混得最好的人,有一个共性: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敢干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该记住:

孩子若是有自信、有胆识、有行动力,哪怕学历普通,也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而如果孩子只是老老实实、不敢出头,哪怕学历再高,也可能一辈子埋没在人群中。


结语

培养孩子的目标,从来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敢闯敢拼的大人物”。

别忘了:
这个世界从不属于最听话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有勇气、有行动力的人。

所以,别把孩子培养得太老实了。
教他们大胆、自信、敢尝试,这才是未来生存最大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育儿   老实   孩子   父母   胆识   机会   乖巧   想法   安分守己   听话   大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