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路边上已经有人在晨跑,戴着护腕、绑着护膝,步子一大一小地往前冲,脸上写满了认真和倔强。有些人觉得自己能在五点起床锻炼,是种“胜利者”的标志,仿佛越早起就越健康、越自律。

但对于不少心脏不太好的人来说,这种自律方式,可能反而是在偷偷“伤心”。身体的规律并不是看谁起得早,而是要看这个早起,是不是适合身体的节奏。
别忘了,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本身就存在基础问题的人群,早上起床时如果不注意细节,反而容易引发大问题。每天的清晨,其实是心脏压力最大的时间段之一。

根据一项国内针对六万多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作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心梗、高血压急症、心源性猝死等突发事件,大多集中在早上6点到10点之间。这个时间段内,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自然上升,心率也变快,心脏负荷变重。
正常人都容易感到心跳加速,那些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衰等问题的群体,就更危险了。起床后哪怕一个动作过猛、洗个冷水脸或者饿着肚子去跑步,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起第一件事,别猛地坐起来。很多人喜欢早上被闹钟一响就立刻蹦起来,仿佛慢一秒都亏了似的。但这种“火箭起床法”对心脏的冲击很大。
夜间睡觉时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减慢,早上刚醒时血压偏低,若是一下子坐起甚至站起,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跌倒、晕厥。尤其是老年人或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这种突如其来的“竖立”会让心脏一时间难以适应。

更安全的方式是“躺坐站三步走”——醒来后先静躺一分钟,活动下四肢,再慢慢坐起来,等身体适应几秒后再站起走动。这点小事,可能就避免了一场大祸。
不少人一早醒来就迫不及待去锻炼,甚至坚持空腹跑步。但这个习惯并不适合所有人。空腹时体内血糖水平较低,如果再剧烈运动,肌肉和大脑就会“争夺”有限的葡萄糖,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出汗、心悸、手抖、乏力,严重的甚至会晕倒。

而心脏本身就依赖充足的血糖和氧气来维持跳动,低血糖状态下,心肌供能不足,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等风险。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科学的做法是早上起床后先摄入一些易消化、热量温和的热流质,比如一碗小米粥、温牛奶或米汤,不仅能缓解饥饿,还能保护胃肠和心脏功能,等30分钟后再进行适度的锻炼,身体更能承受。
很多人觉得洗个冷水脸能让人“瞬间清醒”,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冷水澡更像是“早安仪式”。但这种刺激对于心血管系统来说其实是种不小的挑战。冷水会促使外周血管快速收缩,使得血压瞬间上升。

对于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人,血压突变极有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心梗。同时,冷水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若此时心血供不应求,就会引起心肌缺血,出现胸闷、心悸,甚至诱发猝死。
不只是冬天,在夏天也同样要避免清晨用冷水刺激身体。建议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洗脸或洗澡,给身体一个温和的“唤醒”过程,才是更靠谱的做法。
最近很多人迷上了“5点起床”这种早起打卡行为,好像不这样就跟不上时代了。但早起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未必。医学研究早已指出,睡眠不足会让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睡眠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血压、修复心肌损伤的重要过程。若强行压缩睡眠时间,早上起得越早,反而让身体处于持续疲劳、应激状态。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睡眠充足者高出近20%。
而很多人为了“早起挑战”,硬撑着5点起床,却忽视了自己前一天可能凌晨1点才睡。这不是养生,是伤命。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与其盲目追求早起,不如保持7~8小时的规律睡眠。
醒来的时间是否固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保证每晚有足够的睡眠时长和质量,只有这样,身体才不会“负债运行”。

有不少人会说,那是不是心脏不好的人早上啥都别干,干脆躺着得了?也不至于。早上确实是风险高发时间段,但并不是不能动。只要注意方式和节奏,适当的晨起活动反而有助于激活身体。
像做做伸展运动、慢走、轻柔的家务,这些都对心脏负担不大,还能帮助改善循环。但重点在于不要过猛、不要过快、不要空腹,更不要因为一股“自律焦虑”去和自己的身体对抗。
健康不是靠压榨自己得来的,而是靠理解自己、顺应身体节律慢慢养出来的。每个人的身体都不同,但保护心脏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就是“别给它太多压力”。

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比如早上喝水,有人喜欢冰水、有人干脆喝凉茶,但都不如一杯温白开更友好。温水可以帮助稀释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而对于血脂高或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清晨一杯温水甚至能降低突发心梗的风险。还有起床后的第一口气,有些人喜欢立马抽根烟,觉得“提神醒脑”。
其实早上身体本就缺氧,烟草中的尼古丁只会让血管进一步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让心脏的负荷雪上加霜。早上的那口烟,不提神,只伤心。

现在的人越来越愿意投资健康,这是件好事。但要提醒的是,健康投资也得看方法、看时机。不是所有的“养生方法”都适合每个人,特别是心血管问题频发的当下,更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细节。
有些人一味追求“早起、自律、高效”,但身体不是用来内卷的机器,而是需要精心照顾的系统。尊重它的节律、了解它的需要,才是保护心脏的根本。
清晨,是一天的开始,也可以是疾病爆发的高峰期。别被“越早起越健康”的标签绑架了头脑。心脏不好的人早起不是不能起,而是得起得更稳、更慢、更温和。

每天早上的那几分钟,也许就是决定身体走向的关键路口。不是非得早起才是好习惯,适合自己、能让身体轻松运转的,才是好生活。
参考文献:
[1]贾建业. 心血管事件的昼夜节律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3): 195-199.
[2]李晓勇, 王晨光. 清晨时段心肌梗死发作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 18-23.
[3]张海霞. 心脏病患者的清晨生活方式指导[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3, 39(9): 813-816.
[4]王志强, 陈蕾. 空腹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J]. 运动医学, 2022, 41(6): 512-518.
[5]刘婷, 周楠. 睡眠时间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 51(4): 672-676.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