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而有一个问题,一直令外国人感到困扰,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长久以来,中国爱好和平,推崇儒家思想,讲求以和为贵,“中国正式的朝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主动地发动过欲图灭亡邻国的子孙、土地,以并入我们版图的侵略战争”(中国国学大师南怀瑾语)。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仅逊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若时光回溯,中国的土地面积更为广袤。
那么,讲究以和为贵,没有侵略的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土地呢?
外国人为此感到困惑,究其根本,其实是因为部分外国人将西方“无侵略则无土地扩张”的殖民扩张历史经验完全套用中国,而忽视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发展逻辑。
首先,中国早期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为寻求适宜耕地,农耕民族逐步拓展其活动范围。
至于拓展的方式,举例来说,像商周时期中原部落通过传播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等,吸引周边族群归附,进而实现土地和资源的扩张。
除此之外,则还有贸易(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通婚(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屯田(汉代西域屯田)等方式,都非对外武力征服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殖民时代的 “掠夺式扩张”,则是通过暴力的海盗式掠夺的方式,在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
其次,中华文明的 “天下观” 强调 “修德安民”以和为贵,而不好战,因此更偏好思想同化,而非“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辽阔疆域的形成,基于文明融合而非武力扩张。
唐朝时期,通过 “羁縻府州” 制度(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州,并任命当地首领治理)将边疆纳入体系,以文化认同(如汉字、儒家思想)而非军事高压实现整合。
清朝时期,则通过满汉蒙藏多民族共治的 “多元一体” 政策(如设立驻藏大臣、盟旗制度)巩固疆域,从而避免了单纯武力控制的不稳定。
这样 “以文化文明融合替代土地征服” 的模式,使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中,自愿融入中华文明圈,长此以往,中国的版图愈加辽阔。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除却通过技术、贸易、政治政策等方式主动实现疆域扩展、文明融合外,还有一种为应对游牧民族威胁侵略的被动整合。
古代中原王朝,曾多次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的南下压力,为求生存,采取了 “以攻为守” 的策略,如汉代卫青、霍去病北伐等,但目标并非扩张,而是保障农耕区安全。
最终通过战争、和亲(如昭君出塞)、互市等方式完成文明融合,疆域扩展,像元朝和清朝的建立,本质上就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双向融合,而非单一民族的侵略。
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如三国、南北朝、宋辽金),统一战争的核心是恢复中原王朝的 “大一统” 传统,而非对外扩张。
像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其大部分疆域,本质是政权更迭而非土地掠夺;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正义战争。
时间来到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了一段百年屈辱血泪史。
在漫长历史中,中国从未像西方列强那样通过海外殖民、贩卖奴隶、掠夺资源积累财富,相反长期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
当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不是 “抢来的”,而是多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通过生产协作、文化认同、共同抗敌逐步构建的结果,而非通过侵略他国获得。
反观西方殖民史,典型代表西班牙、英国,核心是通过武力征服、种族灭绝、资源掠夺建立海外帝国,殖民地一度遍及全球,这样的土地扩张方式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
而中国的土地演变,以农耕文明为核心,通过文化吸引力、政治包容性、经济互补性实现多民族共存,最终形成 “多元一体” 的统一国家。这种“扩张”,本质上是文明内生的主动以及被动整合而非对外侵略。
总而言之,西方的土地扩张逻辑是“零和博弈”,无殖民不扩张,而中国遵循的是“共生融合”的逻辑,与殖民主义扩张本质存在根本区别。
这样理解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发展逻辑,外国人就能理解了。
正如写成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经典之作《乡土中国》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自己的80寿辰聚会上曾讲过的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我们要先懂得欣赏自身之美,然后还要发现、包容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天下大同”。
中华文明正是这16字箴言的生动实践,自古以来,我们不曾想侵略别人的土地,更不想占有别人的土地。就算是在今天,“许多强国想控制人家的经济市场,而我们也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