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青海省在黄河源地区发现秦始皇采药石刻的消息,从6月份起,就引发了业界和历史文博爱好者的热议。
当然,热议之中也必有争议,尤其以北大教授辛德勇先生的质疑最为强烈。
面对如此巨大、参与度又非常广泛的真伪之争,光明日报专门开辟了“学术争鸣”专栏,史学研究者、考古学者、古文字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各学术期刊也有相应文章面世,一时之间,真伪之辩热闹非凡。
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多方团队,通过对古代历法分析和研判、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岩石结构实验室分析数据、自然界岩层风化分析等多方论证,证实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昆仑采药刻石确为秦代刻石,并由官方定名为“尕(gǎ)日塘秦刻石”。
这下,由国家文物局出面,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终于把它给一锤定音了:“尕(gǎ)日塘秦刻石”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它矗立于河源、补史之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现在舆论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不管新发现了一个什么,必然有人呼之曰“造假”。当然,无论何事,在公开、公正的原则下产生学术争鸣是件好事。虽然说是理不辩不明,但争鸣需要有理有据,有些人仅从照片和学识就冒然判断“新刻”、“造假”,是否太过于急躁?
图片来源于官方
对于这块石刻真伪的阐述,涉及到考古学、史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但我相信,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的确是能够为明辨其年代及真伪,送上更为准确的证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再听“丝路博闻(公众号)”前两天(9月13号)的一场关于昆仑刻石的讲座《昆仑文化与新见昆化石刻自然科学依据平议》,就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了。这场讲座的主讲者是西北大学理科博士的王坤泽,讲座还邀请了邯郸学院特聘教授、赵文化研究室研究员任乃宏教授等相关专业人士做为助讲嘉宾。
图片来自于“丝路博闻”公众号
6月10号,我在头条号中发了一篇相应文章《到底是考古发现还是涉嫌造假?青海昆仑石刻引发的争议》,我认为观点辩一辩也是好的,因为即使真的,也要经得起各方考辩才能立得住。但个人非常不喜欢那种狂妄的否定、动辄给人扣造假的帽子的观点,更反感那些看吵架还嫌不热闹、一边无聊地起哄架秧子的行为。
国家文物局汇聚了多学科团队的专业鉴定,我觉得有理由相信。如果不信,也请拿出多学科证据来证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辛教授9月28号将在浙江大学定海校区有个相关专题讲座,题目是《由昆仑山铭的真伪谈文史研究的基本路径》,这个内容我觉得需要关注一下。
大家猜猜,听讲座的人都会持着什么心态?
PS:图片来自网络信息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