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痛失成飞,再无成飞,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被中航电测收入囊中

成飞,那个见证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名字,近日却被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资本重组风波。

作为中国军用航空领域的核心力量,成飞集团不仅承载着歼-20等多款先进战机的研发重任,更在航空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2024年7月的一个公告中,成飞所代表的力量似乎在转瞬之间被一家公司收归囊中。

这场交易为何如此引人关注?中航电测,这家原本在航空零部件领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公司,如何凭借这笔交易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成飞集团的辉煌历史和技术积淀,究竟能否在中航电测的平台上延续?

从成飞的研发基地、技术优势到股权归属,这一切的变化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起步于仿制,崭露头角

1978年,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正式迈出了涉足军用飞机研制的重要一步。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仍处于以仿制为主的阶段,核心技术依赖于对国外成熟机型的学习与复制。

成飞的主要任务聚焦于生产和改进歼-7系列战斗机,这款飞机是中国基于苏联米格-21战斗机仿制研发的轻型战斗机。

歼-7的性能在当时并非顶尖,其航程、载弹量和航电系统与西方先进战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在生产歼-7的过程中,成飞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反复实践,逐渐熟悉了战斗机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

从机身焊接到部件装配,从风洞测试到试飞验证,每一个环节都为成飞的技术团队提供了学习和改进的平台。

尽管歼-7的设计源自苏联技术,但成飞在生产中逐步引入了本土化的改进,例如优化生产流程、提升部件加工精度等。

在1978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成飞集团展现出了强大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保持了持续盈利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成飞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达到数亿元,这一成绩在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企业中尤为突出。

歼-7E的突破:从仿制到改进

1990年5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歼-7E型战斗机在成都某试飞基地完成首次试飞,平稳升空并安全着陆。

歼-7E的研发始于198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正努力摆脱对苏联技术的完全依赖,寻求在现有平台上进行自主创新。

成飞的设计团队接到任务,要在歼-7的基础上改进气动布局、航电系统和武器装备,以提升飞机的作战性能。

歼-7E的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早期歼-7的设计直接来源于苏联米格-21,成飞的技术人员起初只能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有限调整。

设计团队通过反复的风洞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决定采用全新的双三角翼布局,提升了飞机的机动性和低速操控性能。

此外,歼-7E搭载了更先进的火控雷达,能够支持更精确的空对空导弹制导,作战能力较早期歼-7型号提升了约30%。

成飞还对飞机的座舱仪表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引入了更直观的操作界面,减轻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

在研发过程中,成飞的设计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展到数百人,涵盖气动设计、航电集成和试飞测试等多个领域。

技术人员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新型雷达的适配和复合材料的初步应用。这些经验为成飞培养了一支能够独立开展复杂项目的人才队伍。

此外,歼-7E的生产还优化了成飞的制造流程,生产线引入了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每架飞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歼-7E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

1990年代,歼-7E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出口的主力产品,先后销往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家。

巴基斯坦空军尤其青睐歼-7E,将其作为主力战斗机之一,并与成飞合作进行了本地化改进。

这些出口订单不仅为成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声誉。

歼-20的诞生:迈向世界一流

2011年1月11日,成都某试飞基地上空,一架外形独特的黑色战斗机呼啸而起,完成首次试飞。

这就是歼-20隐形战斗机,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发的第五代战斗机。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的带领下,歼-20的研发始于2000年代初,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在这一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歼-20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2019年10月,歼-20正式列装中国空军,成为国防力量的核心支柱。

歼-20的研发目标是打造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能力和高机动性的第五代战斗机。

成飞的设计团队在项目初期就明确了三大技术方向:隐身设计、超音速巡航和先进航电系统。

为实现隐身性能,歼-20采用了独特的外形设计,包括倾斜的机身线条和内置弹舱,雷达反射截面积降至极低水平。

超音速巡航能力则依赖于国产涡扇发动机的持续改进,虽然早期型号曾使用过渡性发动机,但后续版本逐步换装更先进的动力系统。

歼-20的航电系统集成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能够实时处理战场信息,提供360度态势感知。

这些技术使歼-20的性能达到与美国F-22、F-35等同类战斗机媲美的水平。

歼-20的研发凝聚了成飞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从歼-7E的自主改进到歼-10战斗机的成功研制,成飞逐步构建了从气动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研发体系。

歼-20项目启动后,成飞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协作,攻克了隐身材料、飞控软件和先进制造工艺等一系列难关。

例如,歼-20的机身广泛使用了复合材料,减轻了重量并增强了结构强度。成飞还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

试飞阶段,歼-20经历了数百次飞行测试,验证了其在高空高速、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稳定性。

歼-20的列装对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年10月,首批歼-20正式交付空军作战部队,迅速参与到高强度对抗演习中。

其隐身能力和远距离打击能力使中国空军在制空权争夺中占据主动,与世界一流空军抗衡的能力显著增强。

歼-20的成功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例如国产雷达、航空发动机和隐身涂层技术均取得突破。

蛇吞象:中航电测收购成飞

2024年7月11日,中航电测发布公告,宣布其通过发行股份收购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100%股权的交易,已获深圳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

这一交易因中航电测的资产规模远小于成飞集团,被业界称为“蛇吞象”式收购。

中航电测成立于2002年,注册地位于陕西汉中,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主营业务包括飞机测控产品、传感器及其他航空零部件制造,其总资产约40亿元,历史最高年度营收为19.4亿元。

相比之下,成飞集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企业,拥有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能力,特别是在军用飞机领域,其资产规模和战略价值远超中航电测。

交易方案显示,中航电测以每股8.36元的发行价格,向控股股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集团”)发行约20.86亿股新股,用于支付收购成飞集团的对价。

交易完成后,航空工业集团在中航电测的持股比例增至78.07%,成飞集团则通过此次交易实现借壳上市。

2025年1月,成飞集团正式成为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相关资产交割和过户手续全部完成。

同年2月,中航电测更名为中航成飞,此次重组的圆满收官。此次收购并非中航电测与成飞集团的首次重组尝试。

早在2014年,成飞集团曾计划与中航工业旗下的成飞集成合并,并吸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及洪都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但因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否决而未能实施。

另外,成都痛失成飞的说法存在误解。成飞集团的注册地和主要生产基地始终位于成都,其核心研发和制造活动未因股权变更而迁移。

此次交易仅涉及股权结构的调整,成飞集团作为中航电测的子公司,其运营根基依然稳固于成都。

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的消息自披露以来,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响。

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后迅速攀升,最高涨幅超过500%,成为2024年A股市场的焦点之一。

这一现象源于市场对成飞集团借壳上市的高度预期。

展望未来,中航成飞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航空工业集团的资源配置,提升其在军用飞机研发和生产中的竞争力。

随着歼-20的持续改进和新型号的研发,成飞有望在第六代战斗机等前沿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借壳上市为成飞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保持优势。

参考资料:又一千亿巨头诞生!航空工业174亿大重组,“歼-20”有望飞入A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科技   中航   成都   囊中   收入   集团   中航   集团   战斗机   成都   飞机   能力   苏联   中国航空工业   先进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