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有多魔幻,结尾就有多现实。9月下旬,一段1分37秒的短视频让鸡排哥李俊永一夜爆红——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用景德镇方言和顾客插科打诨,一句“鸡排不翻面,感情不翻面”戳中了网友的笑点。短短三天,视频播放量破8000万,国庆黄金周更是达到顶峰:每天50多名主播围着摊位直播,最远有从黑龙江专程赶来的打卡者,鸡排日销量从80份暴增至600份,连周边奶茶店、卤味摊的营收都跟着翻番。

那时的鸡排哥,简直是流量的“香饽饽”。有人说他月入十八万,有人传他赚成千万富翁,甚至被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成了城市烟火气的代名词。他的账号快速涨粉,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曾达28万,袋装炸鸡粉月销两万单,三家连锁品牌还签约了他的腌料配方。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流量盛宴退潮得如此之快。
进入10月第三周,变化肉眼可见。曾经需要保安维持秩序的摊位前,主播数量锐减到个位数;资深主播“阿斌”撤掉了坚守28天的机位,直言“打赏收入连电费都不够”;当地居民也终于松了口气,“之前买份鸡排要排两小时,现在终于回归正常了”。鸡排哥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流量像“烧过火的瓷器胚”,说碎就碎,如今他开始调整产品线,新增景德镇特色小吃,试图挽回局面。

其实鸡排哥的凉,早有预兆。首先是流量的“保质期”越来越短,现在素人网红的黄金周期已经从“三月定律”缩水到30天,2023年的“煎饼哥”火了42天,2024年的“水果西施”爆红26天就沉寂,鸡排哥20多天的热度已经算“长寿”。平台算法只会持续收割注意力,同类内容密集推送让用户快速审美疲劳,当新鲜感消失,流量自然会流向新的“流量诱饵”。
更关键的是,草根IP大多“接不住”流量。鸡排哥的爆火靠的是真实和烟火气,但走红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他的“独家秘方”其实是某快餐品牌的配方,直播里的搞笑片段涉嫌抄袭他人创意。而商业化更是难上加难,他一天炸几百份鸡排全靠全家上阵、20小时连轴转,要扩大规模,供应链、品控、合规备案都是绕不开的坎,这些都不是单靠勤奋就能解决的。资本虽然找上门,但既担心他人设不可控(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彻底崩塌),又觉得他变现路径太窄,天花板太低,终究不敢深入投入。

说到底,鸡排哥的故事,不过是网红经济的又一次复刻。从“大衣哥”“拉面哥”到如今的“鸡排哥”,我们见过太多普通人被流量瞬间照亮,又快速回归沉寂。他们的爆火,本质上是平台算法、社会情绪和地方需求的合力结果——算法需要新的草根偶像,社会需要“勤劳致富”的微成功案例来慰藉人心,地方需要低成本的文旅流量入口,可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流量自然会转身离开。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