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涨价救市,为何越救越跌?

|涨价能修饰财务报表的曲线,却描不出消费者心跳的轨迹。

8月1日,LV再次涨价。这已是2025年的第三次。一只LV BIKER小号手袋,一夜之间贵了1000块。

表面看,这是奢侈品牌的常规操作:涨价 = 品牌力 = 保值感。但这次连涨三针“强心剂”背后,LVMH集团的最新财报却亮起了刺眼的红灯:

营收跌4%(至398.1亿欧元)

净利润暴跌22%(至56.9亿欧元)

核心“现金牛”——时装皮具部(含LV)有机收入下滑7%,二季度跌幅扩大到9%。

(数据是商业世界的听诊器,它清晰地听到了:涨价这剂“止痛药”,正在失效。)

为什么止痛药不灵了?

“轻客”退潮,池水渐枯: 奢侈品市场的基石——“轻客”(占市场60%的中坚消费者),正大规模转向。《全球“真奢”消费者洞察》显示:过去12个月,35%的轻客减少或停止了奢侈品消费;未来12个月,65%计划维持或削减开支。他们涌向了三个新方向:储蓄(确定性)、健康(长期价值)、二手奢侈品(精明消费)。奢侈品的光环,正被更务实的价值追求替代。

“大众化”反噬“稀缺性”: 奢侈品专家周婷一针见血:“LV市场占有率越高,神秘感越弱,品牌价值越稀释。” 当老花图案铺满街头,入门款成为中产“咬牙可得”的目标,奢侈品赖以生存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光环正在褪色。涨价,反而加速了这种“祛魅”过程。

“涨价内卷”下的价值迷失: LV并非孤例。香奈儿、爱马仕、普拉达等头部品牌今年涨幅普遍超过LV的2%-3%。当集体涨价成为行业“标配”,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价值的提升,而是品牌创意的枯竭和焦虑的传递。这无异于在红海中互相“踩踏”。

(涨价,成了品牌在“大众化陷阱”里挣扎时,条件反射般抓起的“救命稻草”,却可能正在加速“池水”的干涸。)

未来出路:从“卖货”到“卖服务”的惊险一跃

诊断已明,药方何在?核心在于价值重构:

从“产品稀缺”到“体验稀缺”: 当产品本身难以维持绝对的“稀缺感”,围绕产品的服务、体验、情感联结,必须成为新的稀缺资源。奢侈品行业专家周婷预判:“未来是新兴品牌,特别是高端小众品牌和生活方式服务品牌的机会。”传统大牌的主导地位将持续降低。

从“交易逻辑”到“关系逻辑”: 消费者对单纯“品牌溢价”的支付意愿在降低。品牌需要思考:如何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是极致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无缝融合的线上线下体验?是构建有归属感的社群?还是提供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从“财务魔术”到“用户心跳”: 涨价或许能短期粉饰财报数字(“修饰曲线”),但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忠诚和心智份额(“心跳轨迹”)。品牌必须把核心关注点,从财务报表的波动,转移到用户真实需求的脉搏上。

个人观点:

奢侈品行业的危机,本质是“价值锚点”的漂移。

过去的锚点是“我拥有别人没有的符号”(稀缺性、身份感)。

现在的锚点在向“它为我提供了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情感联结、极致体验、生活方式认同)迁移。

当“符号价值”因大众化而稀释,又无法及时提供坚实的“体验价值”和“情感价值”作为新锚点时,涨价就成了饮鸩止渴的“财务麻醉剂”。真正的“刮骨疗毒”,是彻底重构价值创造模式,完成从“货的搬运工”到“体验设计师”、“情感连接者”的蜕变。

写在后面:

下一次财报季,我们看的不仅是营收和利润的曲线是否回升,更要看品牌是否找到了用户心中那个新的、坚实的“价值锚点”。是继续依赖“止痛药”在ICU里维持微弱心跳,还是敢于“刮骨疗毒”,重建健康的“价值循环系统”?时间,会给出最严苛的判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时尚   何越   价值   品牌   奢侈品   消费者   止痛药   生活方式   情感   曲线   池水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