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这话可不是开玩笑。
一个能把宇航员送上太空、拥有上万枚核弹的超级大国,最后却在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吃饭。
这个国家,就是苏联。它不是亡于坚船利炮,而是亡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粮食战争。
要说苏联的“病根”,那得从斯大林时代说起。
这位“钢铁领袖”的目标,是让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工业化国家。
农业?那只是“配套产业”。
为了集中力量搞工业,斯大林在农业上搞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土地、生产工具、牲畜全部国有化。这一下子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家都是给“公家”干活,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拼命?
结果就是,苏联的粮食产量从40年代起逐年下降。
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苏联的农业产量,竟然只有1940年的40%!
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多耕地资源的国家,硬是把自己从粮食出口国(曾占世界总量的45%),变成了“缺粮户”。
赫鲁晓夫上台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牛奶和面包”已经成了国家安全的软肋。
怎么办?赫鲁晓夫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拓荒农耕运动”。

效果立竿见影,5年内粮食产量增加了近6000万吨。
但问题是,这没有触及“集体农庄”这个核心问题。
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光靠开垦新地,很快就到了瓶颈。
加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大规模垦荒导致土地肥力下降。
到了1962年,粮食歉收,苏联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粮食危机。
这位曾经在联合国敲皮鞋的强人,也不得不“低头”,动用宝贵的黄金储备,去国际市场上买粮食。
苏联要买粮,卖粮食的“地主”是谁?美国。
美国一看,机会来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这是一场“趁火打劫”。

美国开出了条件:可以卖给你1200万吨粮食,但你苏联必须低价出口石油作为交换。
这招儿太狠了。
苏联缺粮,命根子攥在美国手里,只能咬牙答应。
这一口下去,苏联“大出血”。不仅粮食命脉被卡,连赖以生存的能源经济,都遭受了重创。
更要命的是,这开启了苏联对美国粮食的“依赖之路”。
如果说60年代是“趁火打劫”,那70年代就是一场“阳谋”。
1972年,苏联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缺口大到吓人。
勃列日涅夫政府慌了,决定不惜代价从国外买粮。
为了避免再次被“敲竹杠”,苏联这次学精了,搞“秘密采购”。

他们派出大量采购员,悄悄潜入美国市场,分散下单,试图“暗度陈仓”。
可他们忘了,美国才是“玩家”。
美国政府和少数几家跨国粮食寡头,早就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他们不动声色,先是放任苏联大举购粮。
苏联以为占了便宜,一口气买走了当年美国谷物收成的近四分之一!
等苏联的船队满载而归时,美国人“收网”了。
美国政府和跨国粮商,在苏联买完之后,立刻锁紧全球粮食供应。
国际粮价应声暴涨。
1974年,第一次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终结了二战后粮食低价的历史。
无数发展中国家陷入饥荒,但美国却赚得盆满钵满。
而苏联呢?
它虽然买到了粮食,但耗尽了外汇,并且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软肋”。
它被死死地绑在了美国粮食的“战车”上,再也下不来了。
到了80年代,美苏对抗进入白热化。
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总统卡特大怒,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
他以为能饿死“北极熊”,结果阿根廷、加拿大等国“背后捅刀”,抢占了市场,禁运失败了。

里根上台后,发现“硬脱钩”不行,那就来“软的”。
美国解除了禁运,反而开始“鼓励”苏联来买。
他们用巨额补贴,压低粮价,让苏联觉得“买比自己种更划算”。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也彻底“躺平”了,延续了“外购模式”。
整个80年代,苏联平均每年要进口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
“北极熊”被美国用廉价的粮食,“圈养”了起来。
“圈养”的代价是什么?
是当“屠刀”落下时,你无处可逃。
苏联每年花几百亿美元买粮食,钱从哪来?卖石油。
到了80年代末,美国看准时机,出手了。
它联合沙特等产油国,疯狂增产,国际油价瞬间崩盘。
这一下,苏联被“将军”了。

粮食,必须买,不买国内就要暴动。
钱,没有了,唯一的财源(石油)不值钱了。
1991年,苏联国内市场面粉断供,商店货架空空如也,人民排着长队却买不到面包。
经济的崩溃和民生的凋敝,成了压垮这个“红色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解体了。
苏联倒下了,美国的“食物帝国”却建成了。
这套“组合拳”,现在还在用。
第一拳:国内巨额补贴。让美国农民的生产规模极大,成本极低。
第二拳:跨国粮商垄断。少数几家巨头控制了全球粮食的定价权和贸易链。
第三拳:推行“自由贸易”。用廉价粮食冲击、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农业体系,使其产生依赖。

第四拳:粮食金融化。把大豆、玉米变成华尔街的金融产品,用美元霸权随意收割。
第五拳:生物燃料。2008年,美国为了开发生物燃料,烧掉了大量粮食,人为制造供应紧张,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粮食危机(生物燃料因素占75%)。
这就是美国的“粮食霸权”。
苏联的教训,我们能忘吗?
中国和苏联国情不同。我们是“东亚模式”,人多地少,小农经济。
我们不可能学美国的大农场模式。
庆幸的是,我们吸取了教训。中国牢牢守住底线,实现了“口粮”——也就是大米和小麦的——基本自给。
中国人吃饭,没问题。
但问题出在哪?
出在“吃好”上。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要吃肉。
肉从哪里来?牲畜要吃“饲料粮”,主要是大豆和玉米。
这就是我们的“新软肋”。
我们的“口粮”安全,但“饲料粮”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大豆。
这背后,是“肉类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隐患。
战争,不一定非要用飞机大炮。
当一个国家的“饭碗”,需要攥在别人手里时,这个国家就已经输掉了底牌。
苏联的悲剧,震耳发聩。

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永远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绝不给任何人“卡脖子”的机会!
参考资料:
粮食战争-美国霸权世界的秘密武器.科技促进发展.2010-11-10
冷战中的“暗战”美苏的三次“粮食战争”.新华网.2021-03-04
半月谈丨世界粮食危机源于美国粮食霸权.新华社.2023-02-03
美国粮食战略及其对全球粮食体系的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3-03-25
粮食战争:霸权之柱背后的隐秘武器.世界文化.2020-08-01
警惕粮食战争萌芽中国人如何牢牢端稳饭碗?.新浪财经.2020-11-24
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东北亚论坛.2012-05-01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