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朋友在同一家咖啡店点同样的饮品,结账时却发现价格不一样。最近,瑞幸咖啡就陷入了这样的争议漩涡。记者用四部手机同时测试发现,同一杯生椰拿铁竟然出现了9.9元、10.9元和13.9元三种价格,而消费频次最高的黑金鹿会员账户,恰恰是价格最贵的那个。
瑞幸咖啡的回应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门店解释是"不同商圈优惠不同",但记者测试的是同一家门店;客服称是"优惠券随机发放",但积分最高的老用户反而从未收到过额外优惠。这种矛盾现象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是否正在遭遇"大数据杀熟"?
事实上,这种"消费越多、价格越贵"的现象并非个例。从网约车到酒店预订,从机票购买到外卖点单,平台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根据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网友分享经验:"买机票前故意在评论区说'太贵了不去了',价格真的会降下来。"
江苏永衡律师事务所吴国皓律师指出,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特定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如果是随机发放优惠券,属于正常营销;但如果系统性地对高频消费者收取更高费用,且未告知用户,就涉嫌侵犯公平交易权,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的"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可以收集截图、录音等证据,先向平台要求合理解释。若平台消极应对,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举报。但现实中,由于算法不透明,举证难度较大,这也是此类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面对复杂的定价算法,消费者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更关键的是,当发现明显价格歧视时,要勇于通过投诉、举报等渠道维权。只有消费者集体发声,才能倒逼平台建立更透明的定价机制。
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付出隐私和公平的代价。但请记住,每一次消费都是投票——选择那些尊重消费者的企业,远离把老用户当"冤大头"的平台。毕竟,真正的品牌忠诚度,从来不是靠价格歧视建立的,而是源于对每位顾客一视同仁的尊重。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