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历史上的今天


- 东晋名将祖逖(266-321):东晋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以“闻鸡起舞”的励志典故和北伐复土的壮举名垂青史。早年与好友刘琨同居,常深夜闻鸡啼便起身舞剑,磨砺意志,立志报国。西晋灭亡后,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在江中击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决心收复失地。东晋初,他自募军队、打造兵器,率军北伐,得到北方民众响应,先后击败石勒部将,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敌军不敢南侵,百姓得以安居。他治军严明,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得民心,但因东晋朝廷内部矛盾,北伐缺乏后援,最终忧愤而逝,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其忠贞报国的气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典范。


-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1497年7月,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4艘船、170余名船员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于1497年11月22日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突破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阻隔。此举打通了欧洲直达印度的海上航线,此前欧洲通往东方的陆路被奥斯曼帝国垄断,新航线使香料等东方商品直接输入欧洲,推动葡萄牙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新航路开辟进程,也为全球化贸易与地理大发现奠定关键基础。1498年5月,达伽马抵达印度卡利卡特,1499年返回葡萄牙,完成首次欧洲至印度的远洋航行。


- 郑板桥(1693年-1766年):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1693 年 11 月 22 日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的书香世家,三岁时生母去世,由乳母抚养。十六岁拜陆震为师学习填词,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秀才,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乾隆七年任范县县令,后调署潍县。乾隆十八年,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官后,郑板桥回到兴化,后又到扬州卖画,游历四方,乾隆三十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主要成就诗歌:诗作多描绘穷苦人民生活,如《抚孤行》《逃荒行》等,也有怀古咏史、写景抒情之作,具有性灵之光,是清代性灵派的先声。书法:以画法入笔,自创“六分半书”,介于行书和隶书之间,有“乱石铺街”之妙。 绘画: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构图“多不乱,少不疏”,代表作品有《兰竹图》《竹石图》等。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徐悲鸿赞誉他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彭湃(1896年-1929年):1896 年 11 月 22 日出生广东海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先导者,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他出身地主家庭,却毅然背叛阶级,留学日本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回国后深耕农运。1922年组建“六人农会”,点燃海陆丰农民运动火种,随后推动农会组织席卷粤东十县,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成为农运必读书。1924年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育大批农运骨干,后参与南昌起义,1927年领导建立中国首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1929年,彭湃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时,因叛徒出卖被捕。狱中他坚贞不屈,向狱友和士兵宣传革命主张,齐唱《国际歌》,还写下诀别信愿牺牲自我保全同志。同年8月30日,他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慷慨就义,年仅33岁,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 朱自清(1898 - 1948):1898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当时称海州),后随父迁居扬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用《背影》《匆匆》等经典作品影响了无数读者 。他不仅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新诗诞生初期最早的《诗》月刊,创作的长诗《毁灭》还被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而在散文领域成就最突出,《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传世名篇,其散文以细腻情感和优美文笔著称。同时他还率先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从北大毕业后,他先后在江浙多所中学任教,1925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抗战期间还担任过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此外,他和叶圣陶等人合编多种国文课本,著有《精读指导举隅》等教学著作,对国文教育影响深远。晚年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1948年不顾重病在身,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坚决拒领美国“救济粮”。同年8月他病逝于北京,毛泽东称赞他的行为彰显了民族英雄气概。


- 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讨论中国革命问题:1926年11月2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召开,重点研讨中国革命议题。斯大林在会上作《论中国革命前途》报告,全会据此通过《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正分化革命阵营、大资产阶级将脱离革命,强调土地革命是当前运动重点,无产阶级需争取革命领导权,且“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与优点,为中国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协会发表演讲: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抗日需文武并举——既要以文宣传团结抗日、说服不愿停止内战者,也要以武迫其停止内战,号召文学家奔赴前线鼓励战士,发扬工农大众文艺与抗日文艺,为革命文艺事业划定了服务民族解放的核心使命,该演讲被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埃及开罗举行,是二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的重要会晤。会议背景是同盟国在各战场取得战略转折,法西斯势力衰退,旨在协调对日作战计划与战后远东秩序安排。会议核心成果是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需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朝鲜将在适当时期独立,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滇缅作战、日本战后处置等议题,虽中英在攻缅计划上存在分歧,但达成了关键共识。此次会议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重大事务,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国领土完整奠定了国际法基础,也对二战胜利及战后东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解放军歼灭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以围歼黄百韬兵团为核心,是战役关键开局。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攻击,多路穿插分割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第7兵团,约12万人)被迫从新安镇向徐州收缩,途中在碾庄地区被包围。解放军采取“先打弱敌、逐步压缩”战术,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此阶段共歼灭国民党军约17.8万人,切断徐州国民党军东援通路,孤立徐州守敌,为后续围歼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奠定基础,实现了战役初期“歼敌一部、打乱部署”的战略目标,推动淮海战役向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 桂林解放:1949年秋,解放军发起解放华南战役,第四野战军第41军123师奉命进军桂林。11月22日,部队突破敌军桂北最后防线甘棠渡,迅速突入桂林市区,歼灭守敌1000余人,当日中午桂林宣告解放。进城时,市民、学生举红旗、唱革命歌曲夹道欢迎,全城洋溢着胜利喜悦。桂林解放后,解放军随即维护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生活。11月30日桂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2月8日桂林市人民政府正式组建,标志着桂林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为桂北地区全面解放奠定基础,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 肯尼迪遇刺身亡:1963年11月22日中午,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乘敞篷车巡游时遭枪击身亡,这是美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午12点30分左右,车队经过埃尔姆大街的得州教科书仓库大楼时,肯尼迪遭枪手连开3枪。其中第三枪击中他头部右侧后方,造成致命伤,他被送往医院后不久便宣告死亡,同行的州长约翰·康纳利也被子弹击中但侥幸生还。案发1个多小时后,24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被抓获,警方认定他从教科书仓库大楼6层实施枪击。可两天后,奥斯瓦尔德在警方押解途中,被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当众开枪打死,鲁比称动机是为肯尼迪之死过度悲伤,几年后他因癌症死于狱中。继任总统约翰逊任命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华伦委员会)1964年发布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单独作案,动机是“仇恨权威”。但这一结论始终遭质疑,比如报告中“一颗子弹击中两人”的说法被调侃为“神奇子弹”疑云,还有人怀疑存在第二名枪手,甚至猜测黑手党、中情局等牵涉其中 。2025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最后一批相关记录,不过专家认为这些文件大概率难以彻底改写对事件的既有认知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中国   肯尼迪   兵团   淮海战役   乾隆   开罗   美国   扬州   东晋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