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都不缺左右逢源,精通生意的大商人,但其中真正能够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兼济天下,青史留名,被世代传颂的商业巨贾和爱国商人凤毛麟角。
2006年上映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很多人都看过,它讲述的正是晋商传奇人物乔致庸的一生。
乔家的兴衰是一个时代的剪影,乔致庸的个人魅力和商业头脑在这部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今天所有经商的人们都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不过常言说得好,富不过三代,乔家大院在建国后就急速衰败,曾经富可敌国的乔家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结局。那么乔家到底因何走向末路,乔家的后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乔致庸生于1818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人。乔家是商贾世家,家里经营粮油和茶叶的生意,不过他的父母没过几年就双双去世了。乔致庸的兄长继承了家族产业,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将他养大成人。
乔致庸年轻时对赚钱毫无兴趣,一心想走仕途,他天资聪慧,很轻松就考中了秀才,准备继续备考,来年再中个状元,至少也拿个进士。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乔致庸踌躇满志之时,在他眼里无所不能的兄长突发疾病离开了人世。乔致庸先是幼年父母双亡,成年后又遭遇兄长离世,怎一个惨字了得。如果换做一般人,遭遇这般境遇,只怕会万念俱灰,一蹶不振,可是乔致庸却并没有丧失生活下去的动力,反而体内一股被尘封许久的能力悄然觉醒。
为了重振家族的荣光,乔致庸弃文经商,立即接手了兄长留下的产业。过去不少乔家的生意合作伙伴本想换人,可在乔致庸一一拜访后,他们发现此人的头脑比他精明的兄长还要高出一筹,便纷纷选择继续与乔家合作共赢。
如果说乔致庸的兄长是个不错的生意人,那么乔致庸就是个拥有全局视野的大企业家。他接手家族产业后,并没有循规蹈矩继续做粮油茶叶贩子,而是选择了直接关乎全国经济命脉的产业下手,开票号、做盐商、倒药材。
票号可以理解为清朝的银行,具备储蓄和贷款的功能,老百姓可以将家中暂时用不着的银钱存进票号,按期获得利息;生意人也可以从票号借到资金周转,然后到期连本带息偿还。
这种私人的借贷机构不是乔致庸的首创,但却是在乔致庸手中发扬光大了。要知道在那个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的时代,无论是吸收民间存款还是给贷款人做信用评级,做贷款审批和催缴都是非常麻烦的,而票号的工作人员拿的都是死工资,完全没有积极性,票号的业务一直不温不火,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乔致庸刚开票号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每天大堂里门可罗雀,偶有一两个进门咨询的,票号伙计也是支支吾吾,没说两句顾客转身就走了。有时候乔致庸实在看不下去,干脆自己站在票号里盯着,来了客人就亲自接待,他精通业务,也会根据顾客需求推荐各种服务,成交率往往都非常高。
不过乔致庸琢磨,总不能自己这个大老板来这当伙计吧,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成了他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大商人和政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洞察人性,利用人性,乔致庸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员工一定是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所以习惯摸鱼偷懒;老板则是会投入100%甚至是120%的精力,毕竟企业倒闭了,老板的损失最大,而企业发展的好,老板则是最大的受益人。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来解决关键的问题,既然票号伙计爱偷懒,那就把他们都变成老板好了。于是,在乔致庸的倡导下,“身股制”应运而生,并首先在乔致庸的票号“大德通”“大德恒”等知名商号试行。
从此之后,票号的掌柜、伙计根据资历、能力分别获得了一定比例的票房股份,除了基本工资,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能根据票号的实际盈利获得一笔分红,员工真正成了股东,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过去偷懒摸鱼,一问三不知的票房伙计,纷纷开始内卷,每天抱着书本文献努力提升知识面和基本功。
“身股制”大大提升了乔家集团员工的幸福感,慕名而来的能人志士络绎不绝,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乔致庸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的雏形。乔家的票号因为储户多,信用好,一举成为了当时金融业的重要力量,甚至成为清政府汇兑官银指定票号,是民间的“中央银行”。
从粮油大亨到银行大鳄,在乔致庸的带领下,乔家大院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型。有了清政府的支持和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后,乔致庸也从没有忘记晋商的传统——以商济世,他积极投身公益,帮着国家扶贫,帮穷苦人找到出路。
光绪年间,华北地区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冻饿而死的不在少数。乔家将自家粮库的粮食加上采买的大量米面运送到华北灾区,在当地建了一家大型粥厂,满负荷运作,让每一个灾民都能随时随地喝上热粥,且分文不取。
乔致庸还发布家规:凡是遇到干旱、洪涝等灾年,在乔家土地工作的佃户一律免收地租,非但不用上交一分钱,乔家粮仓的食物也可以自行取用。进了乔家大院的门,就是乔家的人,只要乔家不倒,永远都有一口饭吃。
此外,乔致庸还在家乡祁县开办学堂,资助寒门学子读书,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至今乔家大院还保留着“百年书香”的门匾;设立“济急堂”,乡民们买不起药或者需要钱救急的时候都可以来此寻求帮助,只要情况属实,乔家送医送钱一包到底;修桥铺路,改变乡民出行难题;雇佣贫民参与乔家承接的工程建设,以工代赈,极大改善当地民生风貌。
一个乔家大院,一部晋商史,乔家大院和乔氏家族也不得不面临最终没落的结局。清末民初,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国内军阀割据,硝烟弥漫,严重依赖稳定的金融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清末财政的崩溃也导致乔家票号放出去的贷款无法收回,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破产歇业。
1907年,乔致庸最宠爱的小儿子不幸离世,89岁的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每日以泪洗面,伤了心脉,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乔家后人中没有一个拥有乔致庸这样的商业头脑,乔家遍布全国的各个产业后继无人,也一个又一个的倒闭破产,或者被其他企业收购合并,乔家大院几乎从中国的商业版图上消失了。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山西沦陷后,乔家在当地为数不多的产业也被日军破坏和强占,乔家后人只能流落他乡避难。建国后,乔家大院被收归国有,乔家后人也再没有一人经商。
如今还在世的乔家后人基本都是乔致庸的玄孙(乔家大院第七代传人),其中最为国人熟知的一位参与了《乔家大院》电视剧相关工作,叫乔燕和。
乔燕和生于1943年9月,从小热爱艺术,是北方昆曲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师承昆曲名家韩世昌,戏迷都知道,乔燕和的旦角一票难求。2011年,乔燕和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2015年,被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评为京昆辅导成就奖。
《乔家大院》开拍前,导演组找到了乔燕和,希望她能够承担《乔家大院》的总顾问。乔燕和闻言非常感动,因为他从小就听爷爷讲述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致庸的故事,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祖爷爷十分向往。如今可以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重现乔致庸和乔家大院的兴衰历程,对于她来说充满了诱惑。
乔燕和准备了3年,她把自己的构思想法提炼出来,和许多晋商研究专家一起探讨,并进行了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主要人物的故事梗概。在碰到胡玫导演和朱秀海编剧后,几人一拍即合,《乔家大院》的剧本就此敲定下来。
乔燕和对剧中乔致庸扮演者陈建斌高度赞赏,他说陈建斌是真的用心在演戏。他在拿到剧本之后,就立刻去了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体验生活,每天就是在县城里溜达,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和专家学者交流,充分掌握乔致庸的生活习惯。
所以电视剧里的乔致庸完全让乔家后人感受不到一丝违和感,在他们的印象里,乔致庸好像就该是陈建斌这个样子——自信、豁达、坚韧。
乔燕和说关于乔致庸的记载很多,墓碑也保存的非常完好,铭文都在,但是关于乔致庸生活方面的记录很少,看得出祖爷爷非常重视隐私。但其中也提到了乔致庸有6个“老婆”,这件事让她一度非常奇怪,因为乔致庸的乔氏家规里明确提到不许纳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通过研究和询问专家得知,原来是乔致庸的夫人因为疾病先后离开人世,他是在上一任妻子离世后才续弦的,并没有违反家规。为了避免后人误会,乔燕和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就把这6个妻子干脆合并为一个虚拟人物陆玉菡了。
在看到电视剧正式上映的那一刻,乔燕和无比激动,她一直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个被乔家后人世世代代传颂的乔致庸,此刻在电视机上“复活”,他的故事,晋商的故事,将会被亿万中国人看到、记住,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她兴奋呢。
乔家大院虽然已经隐入历史,但它代表的“以商济世”“汇通天下”的晋商精神依然值得后人铭记和传颂。
驼铃古道汇银涛,
信义为楫商海遥。
汇通天下终成梦,
留得乔院话晋豪。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