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这句话出自《毛选》中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年轻时读到这里,总觉得伟人在自谦,后来才明白,这不仅是谦虚,更是对“吸引力法则”最深刻的诠释:
当你把他人放在第一位时,世界才会把你放在中心。
生活中,我们总渴望被认可、被支持,甚至幻想“不费力气就让所有人主动对自己好”。
但现实往往是,越想讨好别人,越容易被忽视;越想证明自己,越显得用力过猛。
其实,《毛选》中早已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吸引力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价值观的外显。
真正的高手,从不刻意“吸引”,却能让他人心甘情愿靠近。
01
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
许多人把吸引力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展示”,于是拼命包装形象、学习话术,甚至伪装成他人喜欢的样子。
但《毛选》中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真正的吸引力,始于放下自我,看见他人。
红军长征途中,伟人曾反复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贵州一个小村庄,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帮老乡挑水、修房,临走时还留下仅有的粮食。
老乡们起初畏惧,后来却主动为红军带路、送情报。
吸引力从何而来呢?
不是战士们的枪杆子,而是他们弯下的腰杆子。
现实中,我们常抱怨同事冷漠、朋友疏远,却很少问自己:“我为他们做过什么?”
职场上,你总想证明自己能力多强,却不愿帮新人解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生活中,你期待朋友雪中送炭,却连一句真诚的关心都吝啬。
吸引力法则的第一课,是学会像《毛选》中的战士一样——
先成为他人的“自己人”,而非急着让他人成为你的“支持者”。
02
一定要“实事求是”
有人说:“我对别人很好,但他们根本不领情!”
问题出在哪里?
《毛选》中的“实事求是”给出了答案:
你给的,未必是别人需要的;你求的,未必是别人能给的。
伟人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许多人的人际困境,恰恰源于“本本主义”——
用自己想象的方式对待他人。
比如,父母总用“为你好”逼迫孩子考公,却忽略孩子真正热爱艺术;
领导用奖金激励员工,却不知团队更渴望尊重和成长空间。
这种“一厢情愿”的付出,只会让关系越来越累。
真正的吸引力,需要“接地气”的智慧。
抗战时期,伟人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不是空谈理想,而是切实解决根据地的粮食和布匹问题。
农民吃饱穿暖,自然拥护革命。
人际关系亦是如此。
同事熬夜加班时,一句“方案我来改,你先回家休息”比“加油你很棒”更有力量;
朋友失意时,安静陪伴比滔滔不绝的建议更让人温暖。
吸引力不是自我感动,而是精准满足他人的真实需求。
03
长期保持吸引力,要“自我革命”
《毛选》对普通人帮助最大的一篇,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中犀利批判“主观主义”,号召全党“系统地改造自己”。
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就是我们对周围有吸引力的根源。
许多人把吸引力等同于“讨人喜欢”,于是不断迎合、妥协,最终活成面目模糊的影子。
但《毛选》告诉我们:真正的磁极,永远先锚定自己的方向。
延安整风运动中,伟人带头检讨错误,甚至允许普通战士批评领导。
这种敢于“革自己命”的勇气,反而让全党上下更加团结。
因为,人永远会被坚定且真实的灵魂吸引。
生活中,我们总担心“做自己会不被接纳”。
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销售员,客户反而怀疑他隐藏陷阱;
一个敢于承认不足的创业者,投资人却觉得他值得信赖。
就像《毛选》中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你不再为迎合他人而扭曲自己时,那些与你同频的人,自会穿越人海与你并肩。
写在最后:
回看《毛选》,字里行间没有“如何让人喜欢我”的技巧,却通篇写着“如何成为值得被追随的人”。
那些让群众主动献粮带路的战士、让全党心服口服的领袖、让敌人无可奈何的将领,无一例外都践行着同一套法则:
少计较“别人怎么对我”,多思考“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少纠结“是否被喜欢”,多修炼“是否值得被尊重”。
所以,吸引力从不是玄学,而是《毛选》中早已写透的答案:
利他者,终利己;成人者,终达己。
#以书之名#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