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傍晚,蚊子的嗡嗡声总让人不胜其烦,更何况最近由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更让人害怕。其实,古人早已摸索出驱蚊之法。南宋医书《是斋百一选方》中就记载了一则实用的驱蚊方剂:“木鳖、川芎分两停,雄黄减半始为,精炼蜜为丸,如皂大,一夜直到明,于香炉文武”。这短短数语,不仅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更揭示了中医驱蚊的独特逻辑。
药材解析:三药配伍的驱蚊奥秘
这则古方的核心在于三种药材的配伍。木鳖即木鳖子,《开宝本草》言其 “甘,温”,《纲目》则补注 “苦微甘,有小毒”,其种子含有特殊挥发油,气味辛烈。作为归肝、脾、胃经之药,《得配本草》称其 “入手阳明经”,《本草再新》又言 “入脾、肾二经”,《本草撮要》则谓 “入足厥阴经”,虽在归经记载上略有差异,但都指向其能深入机体相关经络发挥作用。其功能主治广泛,《日华子本草》记载 “醋摩消肿毒”,《开宝本草》称其 “主折伤,消结肿恶疮” 等,而其辛烈气味正是驱蚊关键,这源于它能散发强烈挥发油,对蚊子形成刺激。
川芎作为常见的活血药材,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本经》载其 “味辛,温”,《汤液本草》言其 “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药品化义》则称 “入肝、脾、三焦三经”。其辛温之性使其气味能充分散发,在中医理论中,辛味能行能散,温性能通,这种特性让它的芳香得以持续扩散。同时,川芎本身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而其浓郁芳香对蚊子而言具有很强的驱散作用。
雄黄则带有矿物特有的刺激性气味,所以也可一定程度上驱除蛇蝎等。《本经》言其 “味苦,平寒”,《别录》称 “甘,大温,有毒”,其归心、肝、胃经,《纲目》言 “入肝经气分”,《本草经疏》称 “入足阳明经”。《本经》记载其 “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这表明雄黄在古代就被认知到具有杀虫解毒之效,其刺激性气味对蚊子这类小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这与其 “杀百虫毒” 的功效相契合。
用法与原理:文武火燃香,气味筑屏障
按照 “木鳖与川芎等量、雄黄减半” 的比例配伍,以蜂蜜调和成皂角大小的药丸,这里的文武并不是指“文武双全”,而是在香炉中用文武火交替慢燃,便能达到 “一夜直到明” 的驱蚊效果。这种配伍遵循了中医 “君臣佐使” 的思路,木鳖与川芎气味突出,作为主要驱蚊力量,雄黄辅助增强,蜂蜜调和诸药,使其药性温和且持续释放。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药材的天然气味形成 “气味屏障”—— 蚊子对这类挥发性物质极为敏感,自然会避而远之。
中医驱蚊的核心逻辑是 “以气避虫”。这些药材的挥发物质通过燃烧或自然散发,在空气中形成一定浓度,干扰蚊子的嗅觉系统,使其无法准确寻找目标,从而达到驱蚊目的。这与中医利用药物气味作用于机体或环境的理念一脉相承。
除了这则古方,中医还有许多驱蚊智慧。比如将艾叶、薄荷、丁香等药材晒干后装入香囊,悬挂在床头或窗边,其持续散发的香气既能提神醒脑,又能让蚊子退避三舍。若想增强效果,还可加入少量苍术、白芷,这些药材的挥发成分能在空气中形成持续的防护层。
对于喜欢动手的人来说,还能自制驱蚊香包。取艾叶 30 克、薄荷 20 克、丁香 15 克、陈皮 10 克,混合研磨成粗粉后装入素布囊中。这种香包不仅携带方便,其温和的气味对人体无害,尤其适合有老人和儿童的家庭。若在室内点燃少量艾条,烟雾中含有的桉树脑等成分,更是天然的驱蚊剂,只是需注意保持通风,避免烟雾过浓。
中医优势:天人相应的自然之道
中医驱蚊的优势在于 “天人相应”—— 不依赖化学合成物质,而是利用自然界的气味规律达到驱避效果。就像《是斋百一选方》的古方,蜂蜜的甘润能中和药材的燥烈,木鳖虽 “有小毒”,川芎 “辛温”,雄黄 “有毒”,但通过合理配伍和文武火的调控,能让药效缓慢释放,既保证了驱蚊效果,又降低了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兼顾了使用的舒适性。这种顺应自然的思路,或许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夏日馈赠。
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的使用禁忌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些含中药的驱蚊方法时,需了解药材特性。如木鳖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本草汇言》提及 “胃虚、大肠不实、元真亏损者,不可概投”;川芎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雄黄 “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因此,在使用古方驱蚊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孕妇、体弱者等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避免直接接触或长时间处于浓烈气味环境中。
如今,我们虽有各种现代驱蚊产品,但偶尔循着古方的指引,点燃一丸药香或悬挂一枚香囊,在淡淡的药香中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也是夏日里一件颇有雅趣的事。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