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赔光74亿,华谊兄弟的倒台,从背刺周星驰的时候,就早有预兆

曾经市值900亿、定义中国娱乐时代的华谊兄弟,如今却在四年内巨亏74亿,市值蒸发800亿,创始人甚至被迫变卖名画房产。

从众星捧月的资本宠儿,到如今声名狼藉的衰落巨头,华谊兄弟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出悲剧的伏笔,或许早在多年前“背刺”周星驰,亲手摧毁行业信任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

一个关于资本傲慢与信任崩塌的警世寓言,就此展开。

从广告大王到影视巨头

华谊兄弟曾是中国娱乐产业的耀眼象征,以市场先驱的姿态和璀璨的星光,几乎定义了一个完整的时代。

它在2009年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娱乐公司,巅峰时期市值一度逼近900亿人民币,创始人王中军斥资数亿买下梵高和毕加索的画作,另一位创始人王中磊的豪宅与派对上价值不菲的红酒,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权势与财富。

王中军

王中磊

然而,辉煌转瞬即逝。与昔日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谊兄弟在2018至2022年间累计亏损超过64亿元,公司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逾800亿。

王中军也不得不出售个人珍藏多年的名画与房产,以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

华谊兄弟的衰落,远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因其内部核心价值观崩塌,尤其是对信任和创作者关系的持续侵蚀,最终反噬自身的深刻教训。

华谊兄弟的帝国并非一日建成。1994年,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二人创立公司,最初专注于广告业务。

得益于父亲的人脉,公司早期便获得了中国银行的大项目,迅速打响了知名度。

凭借出色的运作,其广告业务年销售额曾飙升至6亿元,成功跻身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列,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商业嗅觉敏锐的王氏兄弟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成功跨界影视领域,投资了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

这部影片在1998年获得了3000万票房,不仅让华谊大赚一笔,更开启了公司与冯小刚长达十余年的紧密合作。

随后,《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等一系列“冯氏喜剧”的成功,彻底巩固了华谊在中国影视界的地位。

2009年,华谊兄弟率先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娱乐行业资本化的先行者,股价一度在2015年冲高至28元。

此时的华谊旗下星光熠熠,汇聚了李冰冰、黄晓明、陈道明、刘嘉玲等一线明星,形成了堪称豪华的艺人阵容。

金牌经纪人王京花更是为公司培养了大量明星,让华谊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哥”。

一笔赖不掉的账

随着资本力量的急剧膨胀,华谊兄弟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逐渐从共赢的伙伴关系,演变成了赤裸的利益博弈。

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终击穿了整个行业对它的信任基石。

引爆点始于2013年与周星驰的合作。

那一年,双方合作的电影《西游・降魔篇》票房大卖,最终高达12.46亿人民币,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票房冠军。

这本应是一场皆大欢喜的胜利。然而,根据周星驰旗下崴盈公司的说法,双方曾有口头约定,若票房超过5亿,华谊需支付额外的票房分红。

这笔分红总计1.77亿元,但华谊在支付了部分款项后,拒绝支付剩余的8610万元。

华谊兄弟给出的理由简单粗暴:“没有签字盖章的协议不算数”。周星驰愤而将华谊告上法庭,但因为缺乏关键的书面协议,最终败诉。

法律上,华谊赢了官司,但在商业信誉上,它输得一败涂地。

影视圈内口头约定十分常见,华谊此举破坏了行业内多年形成的信任规则,给自己贴上了“背信弃义”的标签,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开始对其敬而远之。

这次事件之后,周星驰再未与华谊合作。

几年后,他转投光线传媒执导的《美人鱼》豪取33.97亿票房,让光线传媒赚得盆满钵满。

这巨大的成功,也反衬出华谊因失信而错失的巨大机会。

玩坏了的对赌游戏

如果说与周星驰的分红纠纷是信任裂痕的开始,那么后续一系列资本操作,则彻底将创作者关系推向了对立面。

2014年,华谊曾以7.56亿人民币收购周星驰旗下PDAL公司51%的股权,并附加了高额的利润对赌协议,要求周星驰在四年内完成6.75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讽刺的是,《美人鱼》的巨大成功帮助PDAL顺利完成了对赌目标。

然而,华谊兄弟却仍在财报中将其列为“未完成业绩承诺”的责任人,甚至一度传出要起诉的消息。

这种“赢了算我的,输了算你的”逻辑,被外界批评为“卸磨杀驴”,成为公司与创作者关系紧张的又一个缩影。

华谊将这种看似聪明的“豪赌”模式复制到了更多人身上。

2015年,公司以10.5亿的天价收购了冯小刚成立仅3个月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使其估值高达15亿。

这次收购同样捆绑了激进的对赌协议,要求冯小刚在五年内每年实现至少1亿净利润,并逐年递增。

这种模式将创作彻底异化为冰冷的业绩指标,友情和信任被量化为KPI。曾经的“冯氏喜剧”逐渐失宠,冯小刚最终未能完成对赌。

2024年7月,华谊以3.5亿人民币将东阳美拉的股权出售给阿里影业,里外里亏损了整整7个亿。

华谊从一个“造星者”,彻底转变为一个资本主导的“吸血鬼”。

谁都可以缺,除了信用

信任危机叠加着傲慢的内部管理,最终导致了核心人才的不断流失。

早在2005年,被誉为“内地第一经纪人”的王京花合同到期,她没有选择续约,而是带着陈道明、刘嘉玲、胡军、夏雨等数十位核心艺人集体出走,转投橙天娱乐。

媒体当时惊呼“华谊半壁江山被掏空”,因为王京花带走的不仅是明星,更是一整套成熟的艺人管理体系。

面对这次重创,王中军曾强硬放话:“华谊缺了谁都可以”。

这句话在当时或许显得底气十足,却也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人才价值的轻视。

这种态度为日后的人才困境埋下了伏笔。

等到与周星驰分道扬镳时,华谊已经面临“扛票房艺人所剩无几”的尴尬局面。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2018年。

华谊出品、冯小刚执导的《手机2》因崔永元曝光“阴阳合同”事件而受到严重冲击,影片至今未能上映,给公司造成了直接的巨大损失。

更严重的是,该事件引发了整个影视圈的税务大检查,华谊兄弟也深受牵连,多个项目陷入停滞,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累计超过64亿的亏损,蒸发超过800亿的市值,以及王氏兄弟被迫变卖个人资产的窘境,共同印证了一个事实:

一个企业可以缺少明星,也可以缺少导演,但唯独不能缺少信用。

结语

华谊兄弟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在巅峰时期,因对创作者信任的背弃、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以及管理上的傲慢,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它的案例警示着整个行业,资本虽然能够催生一时的繁荣,但行业的长久基石,永远是诚信、合作与对创作者的尊重。

一旦被贴上“过河拆桥”、“压榨创作者”的标签,再大的公司也难以获得优秀的合作与持续的投资。

影视行业最终比拼的,是能否让人们愿意与你一起“做梦”,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规则。

建立在压榨创作者信任之上的繁荣,终究只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华谊的悲剧,或许在于它让中国电影失去了一种导演与制片方彼此信任、共同冒险的可能性。

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守信之人,而非只追求一夜暴富的资本玩家。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娱乐   预兆   兄弟   周星   创作者   公司   资本   票房   行业   市值   人民币   东阳   艺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