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旧金山,天空裹着层慵懒的金色,28岁的MartyKausas却在办公室里敲着代码。
他刚在领英上更了条动态,说自己连续三周,每周都要做满92小时的执业活动,说实话,他之前也想过给自己放个假,但刚出门就被工作压力拽了回来。
Marty要做的事很直接:10年内把自己联合创办的AI公司Pylon,做成市值百亿美金的企业。
20年前的硅谷,早就有过这样“敢闯敢退”的人。
2004年的哈佛宿舍里,扎克伯格和同学捣鼓出了个叫Thefacebook的社交网站,那是Facebook的雏形。
到了夏天,刚满20岁的他干脆退了学,带着团队搬到加州帕洛阿尔托,这片属于硅谷的地方,把全美的学校都拉进了他的社交网络里。
现在的他,能在白宫和政界人士坐在一起谈事,还能为AI领域争取到每年6000亿美元的投入。
差不多同一时间,2005年春末的斯坦福课堂上,19岁的山姆·奥特曼听着教授讲算法,却觉得黑板上的符号和真正的未来隔着层墙。
他心里清楚,能改变世界的东西,不会只在课堂里。
于是他也退了学,搞了个叫Loopt的社交应用,成了自己初创事业的起点。
二十年后,他成了OpenAI的掌舵人,还被《时代》杂志评上年度CEO,成了AI浪潮里的标志性人物。
本来想,这两位的故事该是“特例”,但后来发现,现在的AI年轻人,把这种“破釜沉舟”推到了更极端的地步。
奥特曼手里握着全球最大的非上市AI公司,扎克伯格用亿美金合同挖顶尖AI人才,而旧金山的年轻人们,正盯着他们的背影,想把万亿市值的梦变成自己的。
生存三件套:忙、挤、凑
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把“不浪费时间”做到了极致。
25岁的LukeIgel去年十月搬到旧金山,搞了家做AI视频编辑软件的小公司,就5个人。
他严格按着“早9晚9、每周6天”的节奏来,只有周六周日能少做半天。
Luke是YCombinator出来的,他说现在AI领域的投资者,对初创公司的期待比以前高太多,要更快拿到资本回报,不拼不行。
住的地方更没法讲究。
HaseabUllah拿自己的积蓄做了个AI客服聊天机器人,他每月花700美元租的空间,是梅森堡创业园区改的,20个人挤在公共区域,睡觉靠的是“全封闭睡眠舱”。
拉上帘子,里面一片黑,他说“每晚都像躺进棺材”,但这样能省出更多时间干活,也值了。
吃饭更是怎么省事怎么来。
Marty的早午饭,全是长寿健康大师BryanJohnson做的Blueprint预制餐,不用费心想“今天吃什么”,工作日的效率能提不少。
Haseab更直接,每天都点UberEats外卖,他觉得把时间花在做饭上,是件不划算的事。
老实讲,这些年轻人对“娱乐”的态度,也挺让人意外的。
23岁的EmilyYuan从斯坦福退学后,和人一起搞了家AI金融公司Corgi。
她在办公室外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和工作相关的社交上,偶尔去健身房挥汗,或者去蒸桑拿,聊的也还是融资的事。
还有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安·兰德《源泉》的片段,那本写奋斗者的书,像是他们的精神标签。
搞不清的是,他们对“工作生活平衡”的嗤之以鼻,到底是真的不屑,还是怕一松劲,就被别人甩在了后面?
YCombinator这个孵化过DoorDash、Airbnb的机构,今年搞了线下的“AI创业学校”,2500人挤过去听马斯克、奥特曼的演讲,夏天的项目申请更是收了2万份。
还有个叫AGIHouse的别墅,是7个AI创始人凑钱租的,每月要1.9万美元,里面常办“阅读马拉松”,来了就得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
32岁的JeremyNixon是这里的运营者,他自己就曾一口气读完408页的机械工程教科书。
就连派对,都没了“放松”的样子。
风投公司Headline的MichelleFang说,很多AI圈的派对都不提供酒,一方面是不少创始人还没到合法饮酒的年龄,比如18岁就退学创业的ArlanRakhmetzhanov;另一方面,在这个圈子里,喝酒本来就不算“酷”,不如聊两句产品迭代,或者下一轮融资的计划。
Arlan的故事,大概能算这些年轻人里的“缩影”。
他高中时做的AI工具帮他拿到了斯坦福的暑期研究机会,高三就退了学,跑到旧金山搞起了初创公司Nia,还拿到了YCombinator的认可和100万美元投资。
他的笔记本电脑从不离身,散步、吃饭、在洗衣房,甚至在马桶上,都能改bug。
他说自己要一直保持“冲刺模式”,没想过把初创事业和个人生活分开。
最近Arlan又拿到了新投资,有个投资人送了他张真床,在此之前,他在办公室里一直睡的是充气床垫。
他的父亲和兄弟,也从哈萨克斯坦搬到了旧金山,想跟着他一起做AI初创事业。
住在诺布山酒店里的父亲,看着窗外的城市,说“能来这里,太高兴了”。
毫无疑问,从扎克伯格、奥特曼到现在的这些00后,硅谷的初创者们,一直没变过对“成功”的渴望。
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把“拼”变成了更具体的样子:每周92小时的执业活动、像棺材一样的睡眠舱、顿顿不离的预制餐。
他们觉得这是成功的代价,但反过来想,要实现梦想,真的只能靠“牺牲生活”来换吗?或许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旧金山的办公室里,每天还是会有年轻人,在电脑前熬到深夜,他们的梦,还在继续。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