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娃,尽量在这个年龄段退出,否则伤害大,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都说养育、教育孩子是爹妈的责任,但很多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一个家庭中还是老人带娃更多。这种现象普遍,却优缺点掺半。

如果从孩子的发展和亲子关系的维系角度来说,老人带娃可以,却要在适当的年龄段“退出”。否则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一大堆,弊大于利,对家长来说得不偿失。

老人带娃,哪个年龄“退出”最好?

根据多名专家的建议,3岁之后,到6岁之前是最佳年龄。比如赵忠心专家就曾说过,到了孩子6岁的年龄,爷爷奶奶就该逐渐放开对孩子的“主要教育权”

而不少外国专家则认为,孩子3、4岁时,老一辈就该学会“退出”了。至于两者为什么不同,可以归结于中外育儿观念的差异。

为什么说这个年龄段,老人“退出”最合适?

理由很简单,我国的孩子,一般三岁半到四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是一个小集体,孩子进入园里,学会的是如何独立融入集体生活,如何快速建立生活规律。

初期的时候,孩子未必能适应的很好,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及时插手,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

爷爷奶奶虽然也能帮到孩子,但更多的是给予生活物质的照料。至于这时期所需要的大量的情感交流,父母提供更为合适。

还有家庭规则和集体规则的建立,也需要观念、认知更先进更严格的父母帮忙才行。

老人带娃,不及时“退出”的后果

1、影响家长和子女的亲子关系

“隔代亲”是好现象,但如果将“隔代亲”建立在损耗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就谈不上合适了。

家长们不妨想一想,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是不是跟他们最亲,父母反而排在后面?

这要碰上明理的老人还好,最怕有些老人常跟孩子念叨,“你妈妈只顾着上班不陪你,说明不爱你,奶奶整天陪你,奶奶才是最爱你的。”

或者说“你就是出生的时候借了一下你妈妈的肚子,奶奶才是将你养大的人,你长大了要第一个孝敬奶奶,知道不?”

这些话看似开玩笑,实则像一把利器,狠狠伤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2、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变差

老一辈往往更溺爱孙子孙女,跟孩子在一起,往往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独立完成。甚至连拿个东西倒杯水,或者穿衣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也会帮孩子完成。

表面上看,这种爱是“隔代亲”的体现,显得家庭氛围和谐,实际上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3、规则意识不强,不利于孩子以后融入社会



之所以让孩子三四岁时进入幼儿园,不是为了家长省事,而是为了帮孩子尽早融入集体,为孩子以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在此期间,需要幼儿园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家长的严格配合。显然,极少有爷爷奶奶能做到这点,他们更习惯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幼儿园老师教导小孩子合作共享,友好相处,而小孩子不愿意分享手里的东西。

这种时候,大多数父母会耐心教导孩子,直到孩子学会“分享”这个词。但老一辈就不一定了,他们会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自己的东西分不分享都行,孩子开心最重要。仅仅为了这一点小事,就批评孩子,把孩子弄哭,是完全没必要的事情。

这就是两辈人育儿理念的差距。

结果很明显,前者能很快融入集体,并建立起完整的规则意识,而后者则不行。

当然,让老一辈退出带娃,并不是要完全断开他们和孙子辈的联系,只是让他们变换一下角色,从“主角”转换成“配角”

父母们应该先和长辈商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再完成接棒。

简单来说,孩子的身心教育问题,由父母全权接手。至于生活起居,如果家长确实忙不过来,也可以请求长辈帮忙,但不能完全将孩子的一切丢给长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育儿   年龄段   不利   老人   孩子   父母   幼儿园   集体   家长   奶奶   规则   孙子   长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