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日本朝日电视台网站8月12日刊登题为《那不是人干的事——日军在东南亚肃清华侨的真相》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80年。许多战争亲历者已经离世,我们直接聆听他们讲述的机会也在减少。在战争记忆逐渐远去的当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
要将有关战争的“证言”与“记录”传递下去。今天的主题是“日军在占领区的加害行为”。
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其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塔,名为“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塔下安葬着战时被日军夺去生命的众多遇难者的遗骨。
这段发生在此地的悲惨历史,从幼年起就深深印在如今89岁的沈素菲女士的记忆中。她讲述了这段记忆。
沈女士说:“具体的日期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是(日军)进入新加坡后的第三天。日军是来新加坡杀人的。”
她向我们展示了唯一与父亲同框的全家福照片。
沈女士说:“父亲在银行工作。他是一个非常谦逊、有学识的人。我们一直在家里等父亲回来,但他再也没有回来。”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遭到袭击。日本由此踏上与美国全面开战之路。而在那之前,日本已对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发动突袭。其目的是控制这片盛产石油、橡胶等资源的土地,将其作为持续战争的立足点。日军以惊人的速度,仅用两个月便攻陷马来半岛,并占领了东南亚贸易枢纽新加坡。
一份被标注为《行军日志》的日军记录显示,日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当时对一群人格外警惕。他们就是当地大量的“华侨”。
在侵华战争陷入泥沼之际,日军认为华侨正在支援中国本土。沈女士的家族也是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
于是,一场波及普通市民的“肃清”行动开始了。战后,在新加坡进行的揭露事件全貌的审判中,这一事件被作为“屠杀”进行审判。
新加坡沦陷三天后,山下向负责占领区治安的河村少将下达命令。
山下奉文当时说:“新加坡治安极其恶劣。应立即在辖区内实施扫荡行动,彻底清除抗日分子。”
行动期限仅有短短的三天。盘查对象是当时居住在新加坡的大约60万华侨。而执行甄别任务的宪兵仅有区区200余人,这是一个极其鲁莽的命令。
甄别行动“全凭现场判断”。如果被认定与抗日活动无关者,会被盖上检查完毕的印章后释放。但是,有时仅因“戴着眼镜”,就被视为知识分子,等同于抗日分子。被认定为抗日分子的人会被带走,用枪或刺刀杀死。
肃清行动在新加坡各地都曾进行。
一张据认为是日军设卡盘查的照片显示,被聚集到一起的主要是15岁至60岁的男性。
负责甄别的宪兵曹长中山三男说:“总之就是根据面相和穿着快速认定。没办法,这是命令。当时我们听说要肃清一半(华侨),既然要干掉一半,那稍微有点可疑的也就一并处理了。”
日方报告称死亡人数为5000人,而新加坡方面则认为死难者超过5万人。
沈女士说:“虽然80年过去了,但回首往事,还是会心痛。”
日军的肃清行动不久便扩大到马来半岛各地。
森美兰州位于马来西亚中部。日军认为,这片山间地带潜藏着大量抗日分子。
《行军日志》中这样记载:“铁路线及道路两侧500米以外的中国人及英国人,无论老幼妇孺,务必彻底扫荡。”
“该扫荡地区中有多个中国人聚居区,集合全部居民讯问调查后,刺死不贞分子156名。”
当时经营着马来西亚支柱产业橡胶园的一家人也成了目标。
现年90岁的郑来先生,身上至今仍有刺刀伤痕。刺刀从他的后背贯穿至前胸。
郑先生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日军来了,他们甚至拆掉房子找人。那时我才6岁。”
一家七口中,只有郑先生和弟弟两人幸存。
郑先生说:“父母被杀后,我就想着‘必须报仇’。就算被抓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必须报仇。”
郑先生说:“母亲(生前)曾对我说,‘你生错了时代’。那时的我还不懂她的意思。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做,仅仅因为和大人在一起就被杀,太过分了。那不是人干的事。”(编译/刘洁秋)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