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五,英伟达CEO黄仁勋坦言,公司在华高端GPU市场份额已从几年前的95%滑落至接近归零。
市场对这个消息很关注,大家都在讨论,当下国内AI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未来国产GPU是否能做出来。
其实,今天的国内AI算力,或许正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
今天我们就从三大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国产芯片——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卖得动?能不能持续迭代?有没有利润?
就在最晚,寒武纪交出了一份2025年三季报,整体是超预期的成绩单: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净利润16.05亿元,其中Q3单季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
市场此前对Q3的预期集中在10亿到15亿之间,但是这次回来还是到了16亿的净利润。
首先我们看看市场为何预计在15亿?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上半年供应链存在阶段性瓶颈,晶圆回片延迟影响了交付节奏。
二是收入确认周期与实际出货存在时间差,市场担心Q3仍难放量。
但最终结果说明:供给问题已在第三季度基本解决。
更重要的是,财报显示合同负债和存货同步上升——存货从Q2的26.9亿元增至37.3亿元,意味着芯片已稳定回片,产线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合同负债的增加,则暗示前期签订的大额订单正在逐步确认收入。
毛利率方面,Q3为54.3%,虽较Q2的55.9%略有回落,但在主力型号(如MLU580)出货量提升、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这一水平已属稳健。
考虑到后续590/690等新代际产品将陆续上量,且单位成本有望随封装良率和设计优化进一步下降,未来毛利率仍有上行空间。
一个值得观察的细节是:当单季度出货量达到5万至10万卡级别时,固定成本摊薄效应将显著增强。
那么到时候,可能是营收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可能出现明显提升。目前看,这一节点或许正在临近。
在GPU领域,性能只是入场券,生态才是护城河。
过去多年,海外厂商的优势不仅在于芯片本身,更在于其配套工具链、开发者社区和主流框架的深度集成。
但近年来,国产AI芯片厂商在生态建设上投入巨大,路径也愈发清晰:不追求全面对标,而是聚焦关键场景,打造“垂直闭环”。
以昇腾为例,其910系列芯片在能效比上表现突出,尤其适合大规模推理任务。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与MindSpore等国产AI框架的协同优化,在特定工作负载下实现了更高的实际利用率。
这种“软硬一体”的设计思路,使其在运营商、电力、交通等对长期运维成本敏感的行业获得了广泛认可。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昇腾相关产品出货量超过64万片,在国内训练推理市场占有率约23%。在中国移动的一次服务器集采中,搭载昇腾方案的产品拿下数千台订单,显示出较强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类似地,昆仑芯R200芯片深度适配飞桨(PaddlePaddle),在语音识别、推荐系统等场景中具备部署优势。
2024年出货约6.9万片,主要应用于百度云及部分政企客户。
阿里、腾讯也各自推进自研AI芯片在内部云业务中的渗透,逐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没有试图复制CUDA式的通用生态,而是选择在特定客户、特定应用中建立“最小可行闭环”。
一旦形成惯性,迁移成本便自然形成壁垒。
过去,国内AI芯片多以“对标H100”“兼容CUDA”为宣传点,本质上仍处于跟随状态。
而现在,头部企业已开始发布未来2-3年的明确路线图。
比如,有厂商规划了下一代训练芯片,目标算力密度较当前提升一倍以上,并计划于2026年推出。
后续还将持续迭代,保持每年性能大幅的节奏。同时,在互联带宽、内存容量、稀疏计算支持等方面也有系统性升级。
这种“自主演进”的能力,标志着企业不再被动响应外部供应链变化,而是根据国内大模型训练、边缘推理、多模态处理等真实需求,主动设计产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国产化程度的提升。
某新兴厂商推出的C600系列芯片,已实现从IP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流程国内闭环。
尽管在先进制程上仍有依赖,但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金融等领域,这类方案正成为重要选项。
数据显示,该企业2024年营收7.43亿元,虽然基数尚小,但增长曲线走强,反映出细分市场的旺盛需求。
回过头看,国际厂商在华份额的归零,真正值得重视的,国内本土AI芯片企业在这几年里完成了关键跃迁。
未来几年,可以持续关注国产芯片在性能、功耗、生态上的持续优化,或许会发现:那个曾经被认为“替代很难”的算力体系,或许在不断填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