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子长期喝三七泡水,1年后肾衰,主任:这三类人一定不能碰三七

2022年,48岁的赵秀华在河南一机关单位做文职,文件、邮件、数据报表填满了一天的节奏,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很少起身活动。为了节约时间,早餐她只用一杯速溶咖啡匆匆应付,午餐常在外卖平台上挑炸鸡、披萨等油腻食物,边吃边处理文件。下班后,她则习惯和同事聚餐,啤酒与红烧肉成了餐桌上的固定搭配。她几乎不运动,周末多半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连出门散步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让她的体重一年年往上走,皮带都已换了两次。偶尔走快时会觉得心口有些发闷,她也只是笑着说是缺乏锻炼,没往心里去,殊不知,危险正悄悄逼近……

8月27日下午,赵秀华在电脑前伏案工作,聚精会神的盯着报表的数字时,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模糊,仿佛有人在镜片内侧缓缓哈了一口气,一层淡淡的雾气在视野中央扩散开来,她皱着眉,刚想抬手揉揉眼睛,额角却传来一阵闷闷的胀痛,像有人用钝器轻轻却持续地顶压着,从太阳穴开始,顺着头皮向后蔓延,额头慢慢沁出细汗,敲击键盘的手不自觉停了下来。她轻轻仰靠在椅背上,胸口有些发闷,呼吸显得浅而急促。她轻轻的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发现那种憋闷感有所减轻,心里暗自以为是休息不足,并没有过于在意,片刻后继续敲打着键盘。

过了十分钟,赵秀华准备起身去打印文件,但刚打算站起来,胸口的压迫感忽然像被什么扯紧了一样,骤然加重,呼吸在那一刻变得迟滞,只剩下一股沉甸甸的力量死死压在心口。她顿时僵硬地坐在椅子上,呼吸一口比一口更急。心跳在胸腔内急促而沉重,每一次跳动都让她产生短暂的窒息感。她抬起手,试图拍打胸口缓解,但刚轻拍了两下,却察觉指尖传来一阵异样的酥麻,像细小的电流在皮肤下游走,转瞬间便顺着指节向手背蔓延。

赵秀华下意识的想要甩手,摆脱这种酥麻感,但刚一动作,胸口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缓缓按住,气息在胸腔里滞留着,像被束带勒紧,沉闷的压迫感从心口向两侧扩散,带着隐约的热度和沉重感,她张开嘴,试图深呼吸缓解,但胸腔里像堵着一团厚重的棉絮,呼吸变得又浅又慢,吸进去的空气还没来得及扩散,就被那股闷压牢牢困住,憋闷感越来越强烈,眼前也开始发黑,紧接着她的身体剧烈一晃,重心瞬间失控,身体顺着椅子摔到地上。耳边传来同事惊慌的呼喊声,她却已听不清楚,胸口的压迫感化作彻底的窒息,呼吸急促而破碎。下一秒,她整个人瘫软在地上,脸色惨白,呼吸声微弱急促,双眼半睁,彻底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

赵秀华被同事送到急诊时,处于半清醒状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护士立即测量生命体征:血压146/92 mmHg,心率每分钟112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伴T波低平。抽血结果显示:总胆固醇7.2 mmol/L,甘油三酯2.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仅0.8 mmol/L。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糖轻度升高。头颅CT排除了急性脑卒中,心肌酶学未见急性心梗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医生初步诊断为高脂血症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诱因为血脂异常导致的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在急诊留观室吸氧、静脉补液,并给予他汀类药物对症处理,情况逐渐稳定。

在病情相对平稳后,接诊医生来到床边,耐心解释:她现在的血脂水平明显超标,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长期不控制会加速动脉硬化,使血管腔逐渐狭窄,增加心梗与脑梗风险。虽然这次只是短暂性脑缺血,但已经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告。医生建议她立即开始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根据血脂水平调整剂量;饮食上要减少高脂、高盐食物,增加蔬菜与粗粮;戒酒戒烟,避免长期久坐,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同时要定期复查血脂和心电图,防止类似发作再次出现。医生语气平静,却在最后郑重提醒她,如果不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再次晕倒可能不只是短暂的预警,而会发展为不可逆转的心脑血管事件。

住院出院后,赵秀华开始强迫自己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她将早晨的咖啡替换为燕麦粥和一个鸡蛋,中午不再点外卖,而是自己带清淡的便当,以蔬菜、全谷物为主,减少油炸食品。晚餐戒掉红烧肉和啤酒,改成清蒸鱼和粗粮饭。为了避免久坐,她在办公室里每工作一小时就起身走动几分钟,下班后会到小区跑道快走半小时。她还听从医生的医嘱,坚持按时服用瑞舒伐他汀,甚至在手机里专门设立了闹钟,避免自己忘记。

一次聚会时,朋友得知她血脂偏高,特意推荐三七泡水,说这是老方子,能活血化瘀、降脂通络。赵秀华起初半信半疑,但回家后还是试着泡了一杯。入口微苦,但喝完后觉得精神放松,第二天起床时也自觉头脑清爽。她逐渐养成习惯,每晚睡前都泡一杯,坚持了下来。她甚至觉得,比起冰冷的数据,这样的自然方法更让人安心。体重在三个月里下降了近六斤,腰围也明显缩小,胸口发闷的感觉几乎消失。

三个月后复查,血脂指标有所下降:总胆固醇降至5.6 mmol/L,甘油三酯2.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略升至1.0 mmol/L。心电图节律基本正常,未再出现明显异常。主治医生肯定了她的努力,提醒仍需长期坚持用药与生活管理。赵秀华心中稍感宽慰,觉得努力没有白费,甚也在心中暗自肯定了三七泡水的功效,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使用。然而,就在赵秀华以为自己只要坚持之前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意外却在悄悄接近……

2024年9月17日下午,赵秀华下班回到家,像往常一样脱下鞋袜准备换拖鞋,却敏锐地注意到小腿一阵发胀。她低头一看,脚踝处浮起一圈明显的压痕。她微微弯下腰,双手反复按压着小腿,指尖触到的皮肤冰凉而紧绷,按下去的地方没有立刻回弹,反而在指印的位置留下一圈浅浅的凹痕,久久不散。她直起腰,胸口涌上一股沉甸甸的闷胀感,像有一团无形的气息在胸腔深处缓缓膨胀,占据着本就有限的空间。这莫名其妙的憋闷感让她皱眉,下意识用力深吸一口气,那憋闷感才算是消散了些。赵秀华安慰自己是坐得太久引起的水肿,转身去卧室休息,但刚躺下没多久,就感到一股尿意袭来。

赵秀华起身去卫生间,蹲下时察觉尿液比以往少了许多,站起时她察觉到腰部深处传来一阵持续的钝痛,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嵌在脊柱旁,压得周围的肌肉一丝丝绷紧,身体被拉得直不起来。她伸手撑住墙壁才勉强起身,呼吸一声比一声急促,但刚走了两步,胸口的压迫感骤然加重,呼吸急促得像被堵住气管。她挣扎着起身,双手扶着墙壁挪到厕所门口。刚靠着门框想呼唤丈夫帮忙,刚张开嘴,手臂就忽然一软,整个人猛地往下滑。眼前瞬间陷入黑暗,耳边嗡鸣不止,身体失去了支撑,重重倒在冰冷的地砖上。丈夫听到重物坠地的声音,赶来查看情况,但眼前的妻子却让他吓了一跳,只见妻子双眼半睁、脸色灰白无血色、昏迷倒地,他立刻慌了神,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妻子送往医院。

赵秀华被送至医院急诊,途中始终昏迷。入院时血压78/50 mmHg,心率每分钟134次,呼吸浅而急促,双下肢水肿明显。急查血液:血肌酐升至512 μmol/L,尿素氮30 mmol/L,血钾6.8 mmol/L,伴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尿量不足50 ml/6小时,尿沉渣可见大量颗粒管型。心电图示高尖T波并PR间期缩短,提示重度高钾血症;动脉血气分析示pH 7.18,代谢性酸中毒。肾脏彩超提示双肾回声增强,皮质变薄。综合判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并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心律失常。

患者迅速转入ICU,医护团队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静脉推注钙剂稳定心肌,应用胰岛素-葡萄糖联合降低血钾,同时行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血液透析机准备完毕,但在接入过程中,赵秀华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团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给予电除颤两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与胺碘酮,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短暂恢复窦性心律后再度出现心搏骤停。在连续40分钟抢救后,赵秀华始终未能恢复自主循环。主管医师宣布临床死亡,时间定格在当晚20时42分。

赵秀华被医生宣布临床死亡后,走廊里瞬间陷入寂静。她的丈夫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眼睛直直望着医生,嘴唇颤动却发不出声音。手里的手机滑落在地,屏幕碎裂,他却毫无察觉。女儿双手捂着嘴,呼吸急促,泪水止不住地涌出。短暂的静止过后,空气里只有监护仪余音般的提示声在回荡。

过了几秒,丈夫声音嘶哑地质问:“她不是已经好转了吗?之前复查血脂都降下来了,医生也说情况稳定,为什么会突然这样?”他的语速越来越快,眼神中带着惊惶与不解,“她每天按时吃药,还自己带饭,甚至晚上都去快走锻炼,你们不是说只要控制住,就不会有大问题吗?她……怎么会就这样走了?”他的手狠狠攥着裤缝,指节发白。

医生原本以为,她的症状多半是因为没有按时服药,或者生活习惯上存在疏漏,可在听到丈夫质问后,便意识到情况显然不是如此。随即,他调出病历和检查记录,一页页翻看过往的数据,发现她的血脂经过控制,复查指标下降,本应逐步稳定,却在短时间内恶化为终末期肾衰竭,医生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绝不像看起来这样简单,将赵秀华的病例带到了科室讨论会上。

科室例会中,医生们逐一翻阅检验结果与病程记录,仍未找到足以解释的破口。所有常见危险因素都已被规避,病情突变却无迹可循。沉重的沉默之后,主管医生意识到,这已经超出自己能力所及。他整理了赵秀华的病历资料,包括门诊与复查记录、急诊化验单、ICU病程及家属的口述细节,最终决定发给自己曾经的导师——陈教授,请求重新审视。

陈教授是国内知名肾脏病学与临床药理学专家,从业三十余年,长期关注药物性肾损伤与中草药安全性问题。当陈教授接过病例后,眉头紧锁,逐一比对血脂变化曲线与肾功能恶化节点。她在纸页上反复标注,沉吟良久,指出常规动脉硬化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肾衰竭的急速进展。她怀疑背后存在被遗漏的外源性诱因,决定亲自与赵秀华的家属见面,深入追问她的生活与用药细节,寻找关键线索。

两天后,陈教授在医院会客室见到了赵秀华的丈夫。她并没有急于追问,而是先安抚家属的情绪,语气温和,耐心倾听他的回忆。她从日常作息聊起,逐一询问起床时间、三餐习惯、夜间休息质量,家属的回答清晰而肯定。陈教授在记录本上做着标记,时而抬眼注视,确认细节无误。

随后,她把问题收窄到饮食与用药,耐心追问降脂药是否规律服用,有无漏服或自行增减剂量。丈夫摇头,说赵秀华对吃药非常上心,甚至会设闹钟提醒自己。陈教授停顿片刻,继续追问有无额外的保健品、偏方或特殊饮品。丈夫犹豫了一下,低声说:“她最近坚持喝三七泡水,说朋友介绍的,可以降血脂。”

听到“三七”两个字,陈教授的眉头顿时一紧,目光变得锐利。她放下笔,沉默片刻后确认道:“每天都在喝吗?”丈夫点了头,表示肯定。陈教授立刻当机立断:“这个就是问题所在!”

陈教授忍不住痛心道:“问题就出在三七泡水的服用上!并不是三七本身有问题,也不是冲泡方法、饮用时间,或者与药物相互作用这种常见的情况——这些方面,赵秀华都做得很到位!可偏偏,她忽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事实:有三类人是需要避免长期饮用三七泡水的,而她正好属于其中之一!我在临床上见过不少病人,都是和她一样,没有意识到自己不适合饮用三七,结果在身体已经有潜在风险的情况下,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三七在中医药里被视为活血化瘀的良药,临床中常用于改善血液循环、辅助降脂、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强的药食同源植物,都不是对所有人都“百无禁忌”。三七所含的三七皂苷和多种活性化学成分,既有促进血流、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也可能在特定人群中触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赵秀华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警示。她的血脂在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后得到控制,原本不应在短时间内恶化为终末期肾衰竭,但长期饮用三七泡水,恰恰踩中了高风险人群的禁忌,从而加速了病情的急转直下。结合她的病史和发病过程,这里必须明确,有三类人应当避免服用三七泡水,而赵秀华正属于其中之一。

第一类,是肾功能受损或有肾脏病史的人群。三七中的活性成分需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其中部分皂苷类物质在肾小管和肾间质中可造成蓄积性损伤。对于原本肾脏储备功能正常的人,短期服用问题不大,但一旦肾功能已经存在隐匿性减退,比如微量白蛋白尿、轻度肌酐升高,或者长期处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肾脏高负荷状态,三七的代谢产物就可能加重肾脏滤过负担,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赵秀华虽然肝肾功能在初次发作时未见明显异常,但她本身长期有高脂血症,血管硬化不仅影响心脑血管,也可能已经轻微累及肾小血管。长期饮用三七泡水,相当于在肾脏微循环压力已经增加的情况下,再持续施加活血、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刺激,这会让肾小球毛细血管长期处于高灌注状态,继而损伤基底膜,加速滤过屏障破坏。随着损伤累积,患者可能在数月内从肾功能正常转向不可逆的衰竭,这与她此次急性肾衰竭的爆发时间高度吻合。

第二类,是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人群。三七活血的核心机制之一,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这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一定益处,但对已经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人,会形成作用叠加,增加出血风险。即便不服药,如果本身有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功能边缘低值,三七的活性成分也可能触发隐性出血,进而引发器官灌注不足。赵秀华长期高脂血症,按照指南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而他汀本身在少数情况下会增加肌肉损伤风险,并可能通过影响肝脏合成功能间接影响凝血因子水平。如果再叠加三七的抗凝作用,就可能出现微出血、皮下瘀斑甚至消化道隐匿性出血,这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血容量下降,肾脏血流灌注减少,触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她在倒地前出现下肢浮肿、尿量急剧减少,就是肾脏灌注不足与肾小管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更严重的是,急性肾损伤合并出血风险,会让抢救时的每一个环节都更为棘手。

第三类,是低血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人群。三七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这在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时可以减轻外周阻力,但对于本身血压偏低、心脏射血功能边缘的人来说,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三七促使外周血管扩张,会让血压进一步下降,尤其在体位变化、脱水或劳累时,容易出现短暂的脑灌注不足、肾灌注下降,反复多次便会形成累积性损伤。赵秀华虽然平时血压未明显偏低,但她在终末发作时血压已降至78/50 mmHg,这种血压水平下,肾脏血流量会显著下降,肾小球滤过功能迅速衰竭。考虑到她在发作前已有胸闷、下肢水肿等体液潴留迹象,说明她的心脏射血储备可能早已不足,此时长期饮用三七泡水带来的血管扩张效应,会让血压在轻微诱因下迅速失控性下降,直接触发了这次急性循环崩溃和肾功能衰竭的链式反应。

赵秀华的悲剧在于,她自认为三七是“天然安全”的降脂辅助,且冲泡方法、饮用剂量都十分规范,却忽略了自己已经处于肾脏高风险人群的事实。在血脂控制良好的假象下,潜在的肾脏脆弱性被掩盖起来,三七泡水的长期作用反而成为压垮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肾功能受损、有出血风险、或血压偏低的人来说,三七的药理作用可能从帮助变成负担,一旦触发不良反应,往往发展迅速且不可逆。

从临床角度看,这类案例并不罕见,问题的根源在于患者和部分非专业推荐者只关注了三七的“好处”,却未评估个体适用性。任何活血化瘀类的药食同源植物,都需要根据个人的基础疾病、用药背景、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状况来判断是否适合。赵秀华的离世提醒我们,天然并不等于绝对安全,尤其是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群体,盲目跟随保健潮流,可能付出的代价就是生命。

资料来源:

[1]彭华容,王茜,廖波,等. 三七参芪汤对冠心病患者肥胖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的干预价值研究[J].陕西中医,2024,45(10):1369-1373.

[2]陶慧娟,王文晓,乐世俊. 丹参-三七药对治疗冠心病的药效和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24,26(05)
:927-936.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31106001.

[3]徐泽林.三七通舒胶囊干预内科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并出血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3.DOI:10.27044/d.cnki.ggzzu.2023.001179.

(《48岁女子长期喝三七泡水,1年后肾衰,主任:这三类人一定不能碰三七》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养生   年后   主任   女子   肾脏   血脂   血压   急促   医生   脂蛋白   呼吸   胸口   损伤   丈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