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地图、导航、打车等日常软件也越来越丰富,并且已经成为很多人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这一个个软件背后,都离不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撑。
在诸多卫星导航系统中,美国GPS可谓一骑绝尘,坐拥超过60亿全球用户,中国北斗虽奋起直追,但其规模仍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差距。那么中国北斗究竟有多少人用呢?
GPS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这得益于其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态沉淀。
自1995年全面投入运行至今,GPS凭借其成熟稳定、开放免费的服务,牢牢占据全球导航市场的绝对主导。其新一代GPS-3卫星将精度提升近3倍,抗干扰能力提高8倍,还具备区域性信号屏蔽的战术手段。
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霸权,全球90%的民用设备默认搭载GPS芯片,从智能手机到民航客机,形成难以撼动的使用惯性,到2019年底,30颗在轨卫星已为全球逾60亿军民用户提供着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
GPS的单向通信机制决定了其无法直接收费的特性,但正是这种特性,使其迅速渗透全球市场,为美国GPS建立了全球最庞大的用户生态链。
从智能手机的导航功能,到民航航班的调度安排,从金融交易的时间戳,再到农业机械的自动驾驶,GPS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2010年海地地震救灾中,GPS定位成为国际救援队搜寻幸存者的关键工具,2018年泰国少年足球队洞穴救援中,GPS坐标精确定位了受困位置。
GPS确实在公共事业中发挥出不小的作用,但在军事领域,美国通过区分民码与军码,并保留关闭区域信号或发送欺骗码的权力,使依赖GPS的他国军事体系面临“技术断供”风险。
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军局部干扰GPS信号,大量伊军导弹因此偏离目标,这让各国意识到,关键技术受限于他国的风险。
在GPS形成垄断局面之际,俄罗斯研发出“格洛纳斯”系统。该系统运用频分多址技术,各卫星以不同频率发射信号,于北极高纬度地区的表现更胜GPS一筹。
2019年其28颗在轨卫星中22颗提供服务,但商业化进程缓慢,2010年森林火灾救援中,消防部队仍因信号覆盖不足不得不混合使用GPS设备。
欧洲研发出的“伽利略”则专注民用高精度市场,设计目标为免费服务6米精度,付费服务可达1米。这种差异化定位使其在精密测绘、地质监测领域获得青睐。
但在2019年7月曾出现持续140小时的系统级故障,导致欧洲百万辆依赖车道级导航的自动驾驶汽车停摆,系统稳定性成为制约其市场拓展的关键瓶颈。
欧盟国家边防部队至今仍采购GPS军用编码模块,侧面反映其对自主系统可靠性的保留态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也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直至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使用GPS精确制导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让中国意识到导航自主权的战略价值,研制卫星导航系统的脚步再次加快。
2000年底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开始向中国提供服务,之后数年间,伴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也逐渐开始向全球市场提供服务。
2008年汶川地震,地面通信全面中断时,救援部队借北斗终端发送74万条短报文,实时传回灾情,其短文通信功能,是北斗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技术标签。
北斗三号系统于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后,技术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其全球定位精度水平达9米、垂直达10米,亚太地区更是提升至5米以内,至今全球用户规模已达数亿量级。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中,北斗与国产测绘装备协同工作,首次实现峰顶重力测量数据实时回传。
在民生领域,全国500余万艘渔船安装北斗终端后,遇险求救响应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分钟内,累计挽救超1.2万渔民生命。截至2024年,国内98%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日均位置服务请求超4.4亿次。
国际市场的拓展也颇为迅猛,在老挝万象至万荣的高铁建设里,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助力完成80%桥隧工程测量,泰国智慧农业项目引入5000台北斗农机,作业效率提高30%。
但高端市场仍是短板,国际民航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民用航空器GPS设备安装率超95%,北斗认证机型不足10%。
GPS与北斗的用户量差距,本质是生态系统的代际差异。
GPS民用化早于互联网普及,GPS民用免费的策略比商业推广更致命,全球电子产业按GPS标准设计芯片架构,地图软件以GPS接口开发,甚至儿童手表GPS模块成本已降至0.3美元。北斗要替换这套沉没成本,如同要求油车车主集体换电车。
2023年北斗三号开放高精度定位付费服务,首年企业用户仅12万家,对比GPS衍生的位置大数据产业,中国同类企业四维图新位置服务营收不足其十分之一。
这种产业生态的差距,在2024年初显现端倪,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同时接入GPS/北斗双模芯片后,海外用户主动选择北斗服务的比例不足15%。
伴随着中国北斗系统上水平的不断提高,截止2024年底,全球已经有137国签约北斗,不过大是基建合作而非消费端渗透,高通芯片至今未原生支持北斗,苹果手机2023年才在部分机型开放北斗接口。标准争夺比卫星发射更艰难。
尤为重要的是,普通用户只关心导航是否精准,而非信号来自哪颗卫星,即便北斗手机定位速度已快于GPS,北斗在强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优于GPS 47%,海外用户仍惯性认为中国技术相当于次级替代品。
GPS与北斗的用户差距,客观反映了全球导航市场格局的历史积淀,但北斗正以年均超9%的产业增速追赶,2024年上半年终端设备应用量突破2700万台套,海外营收同比增长60%。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技术自主权的博弈。
全球定位系统早已超越单纯的工具属性,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时空基础设施,真正的技术安全,源于核心能力的自主可控,北斗的奋进之路,既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揭秘中国北斗:卫星数量超过GPS,抢轨道和频率赢了欧洲——澎湃新闻2018-12-28
国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怎么样?专家:当前最成熟依然是美国GPS系统——环球时报2020-06-24
《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北斗已成为智能手机标配——长江日报2024-09-13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