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谢品卿
美东时间周四,锡安银行5000万美元坏账拨备与西联银行1亿美元信贷诉讼引发的“爆雷”事件,在政府停摆的阴霾下迅速发酵。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恐慌指数VIX飙升至25.3的五个月高点,美国三大股指全线下跌,国际金价创下4378.69美元/盎司的历史纪录,由于两家美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加剧了人们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华尔街风险情绪低落。这场始于美国区域性银行的危机已通过金融市场、贸易渠道与政策传导,对全球经济构成系统性挑战。
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呈现“中心辐射”特征。在本次美股下行之中,美国本土市场率先承压,美银行股成为“重灾区”。标普区域性银行指数单日暴跌6.3%,74家大行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美银、花旗等巨头股价同步下挫。这种恐慌迅速跨洋传导,亚太市场次日集体遇冷,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下跌1.44%,日本、韩国等依赖美资流入的股市首当其冲。
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球资本的避险性重构。国际金价单周涨幅逼近8.5%的17年峰值,反映资金从风险资产向安全资产的大规模迁徙。这种流动模式与2013年“缩减恐慌”如出一辙——当时美联储暗示退出量化宽松,导致新兴市场股市债市暴跌、汇率急贬。当前,新兴市场已出现资本外流迹象,印度、巴西等国股市外资净流出规模本周环比增长30%,加剧本地市场波动。
美国银行业危机正通过信贷渠道冲击全球实体经济。区域银行作为美国中小企业与商业地产的主要融资方,其信贷收紧将直接抑制内需——高盛测算,NDFI贷款敞口占区域银行贷款总额的15%,此类信贷收缩可能使美国消费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而美国消费占全球终端需求的28%,其疲软将通过贸易链条扩散。
对出口国而言,冲击呈现结构性差异。参考2008年次贷危机经验,我国对美出口中,钢材等与地产相关的“两高一资”产品已现下滑苗头,而家具玩具等必需品因需求弹性低仍保持韧性。但欧洲制造业受冲击更为直接,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美出口订单本周下降12%,反映资本品需求对信贷环境的高度敏感。
商业地产债务风险的外溢更具隐蔽性。美国1.5万亿美元商业地产债务亟待展期,区域银行若因危机加速抽贷,将导致建筑、建材等行业衰退,进而影响全球供应链。越南纺织机械进口商已报告美国订单延迟,显示危机正通过产业上游向下传导。
美联储正陷入“稳金融”与“抗通胀”的两难。尽管9月已降息25个基点,但进一步宽松可能挤压银行净息差,而维持高利率则会加剧信贷违约。这种政策犹豫导致全球货币政策协调失灵:欧央行因通胀黏性暂未跟进降息,日元汇率在利差扩大压力下触及152关口,新兴市场被迫维持高利率以稳定资本流动,却牺牲了经济复苏动能。
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步暴露。2018年美国放松中小银行监管,豁免资产2500亿美元以下机构的流动性考核,直接导致区域银行出现极端期限错配。这种“抓大放小”的监管漏洞在全球普遍存在,新兴市场非银机构的监管真空更可能成为风险放大器,正如英国养老金基金因杠杆策略失控引发危机的教训所示。
新兴市场正面临“资本外流+贸易下滑+债务压力”的三重打击。外债高企的国家首当其冲,阿根廷、土耳其等美元债务占比超30%的经济体,已因美元走强和出口收入下降陷入偿债困境。这与2008年热钱流出冲击新兴市场的逻辑相似,但当前叠加供应链重构的长期压力,复苏难度更大。
出口结构单一的国家抗风险能力尤为薄弱。马来西亚对美半导体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8%,本周相关企业股价平均下跌7%;越南纺织业依赖美国市场的比例达40%,订单萎缩已导致部分工厂减产。相比之下,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国家表现更稳健,如印度对美出口占比仅11%,本周贸易顺差逆势增长5%。
这场区域银行危机本质是美国金融监管宽松与货币政策急转弯的必然结果,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超越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短期内,市场需警惕私募信贷违约与商业地产债务的“二次爆雷”;长期来看,全球需重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避免“监管套利—风险积累—危机外溢”的恶性循环。对新兴市场而言,优化出口结构、加强跨境资本管理,将是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所在。(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