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总裁带着“三年内杀入家电前三”的PPT拜访美的时,大家都很好奇,美的、格力、海尔打算挤掉谁?
直到2024年财报揭晓后,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美的以385亿净利润稳坐头把交椅,海尔187亿利润增速亮眼,而曾与美的并驾齐驱的格力,却在营收下滑中交出322亿净利润。
那问题来了,格力到底是被低估,还是真的站在悬崖边?

2024年家电行业里,美的、海尔智家、格力这三巨头的业绩天平严重倾斜。
作为行业里的“领跑者”,美的的实力仍相当抗打。

据统计,美的全年营收直接突破了4000亿大关,净利润也快摸到400亿了,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都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
而且美的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在海外的布局越来越广,海外收入一路扩张,和其他品牌比起来,领先的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更关键的是,美的手里的现金流特别充裕,哪怕行业遇到市场波动、原材料涨价这些风险,它都能稳稳扛住,抗风险能力在整个行业里都是最强的。
看完美的,咱们再看排第二的海尔智家。

与美的不同,海尔智家走的是“高端+海外”路子,效果也十分显著。
2024年,海尔智家营收大概2900亿,净利润将近190亿,同比增长了13%左右,整体表现很稳健。

在高端市场上,海尔旗下的卡萨帝品牌立住了脚,不管是高端冰箱、洗衣机还是空调,都很受消费者欢迎。
这直接拉动了海尔的盈利,能明显看出卡萨帝的溢价能力,卖得贵还卖得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市场方面,海尔也早早就开始布局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深耕,现在终于到了收获期:
海外业务贡献的收入越来越多,让它稳稳守住了行业第二的位置。
除了美的和海尔,在家电行业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格力。

2024年,格力全年营收还不到1900亿。
这已经是格力连续五年营收卡在2000亿以下,而且今年还出现了再度下滑的情况,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在利润上,虽然格力还能靠着多年积累的品牌口碑,勉强维持10%的增长,但它赚钱基本全靠空调。
那么,同样是家电行业,为何美的和海尔的势头不减当年,格力却越来越不行了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据了解,美的的发财秘诀是“砸钱筑根基,技术通全球”。
要知道,这家企业在研发上从不含糊,2024年单年研发投入就超 160 亿元,近三年累计花了 430 亿,算下来十年里每天都要砸进4400万研发费。

而且,在美的公司,每 100 名员工里就有18个专门搞研发。美的还斥巨资建了 16 个国家级、82 个省部级科研载体,相当于搭起了行业顶尖的技术实验室。
如此高昂持续的研发投入,必然给美的带来了亮眼的成绩:

美的每年新增 1.1 万项全球专利,其中 5000 件是含金量极高的发明专利,累计专利数已达 9 万项。
像破壁机的降噪技术,直接把潜水艇悬浮原理搬了过来,让机器运行噪音低至 34 分贝,比普通产品安静一大截,还牵头制定了行业降噪标准。

更关键的是,美的能把技术变成市场优势。
通过“中国供中国、区域供区域”的就近制造模式,让技术落地成本更低、更贴合本地需求,稳稳支撑起美的的全球扩张。

上面我们讲到,与美的“疯狂砸钱”不同,海尔走的是“精准打击”路线,一手抓高端,一手抓爆款。
高端市场上,卡萨帝集结了14国300多名设计师,推出了AI识别冰箱。

这些冰箱不仅能通过AI之眼识别210 种食材,还能用氮氧智控技术让果蔬7天新鲜如初。2024年,它还拿了家电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市场上,AI识别冰箱也大受欢迎,导致其在 1.5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里,占了近六成份额,是第二名的5倍之多。

面对年轻群体,海尔的Leader品牌抓爆款的反应,更是快得惊人。
接到用户对分区洗护的需求后,Leader仅用3周就推出三筒洗衣机,预约量直接突破 8.8 万。

除了在国内之外,这种精准打法在海外同样奏效:
欧洲市场营收达到320亿元级,增长 12%。中东非市场增速更是高达38%,就连美国在高通胀压力下,海尔也能逆势向上。
而就在美的和海尔的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格力却面临重重困境。

2024年,格力与美的、海尔的研发领跑形成鲜明反差。而究其原因,是研发、多元、IP 三大隐患叠加,拖慢了发展脚步。
格力在研发上的缺位最致命,投入始终没拿出亮眼数字,跟美的一年160亿的投入比起来,连零头都不到。

钱花得少,技术储备自然跟不上,所谓的“智能化”大多停留在口号上。
就拿空调来说,宣传的智能控制其实只是基础的手机遥控,像海尔那种AI识别食材、美的降噪技术般的硬实力根本没有。
核心技术跟不上,产品自然难有竞争力。

在多元化上,格力更是陷入停滞,曾经寄望的开辟新业务领域,以形成新增长动力的“第二曲线”也基本熄火。
2024年,格力智能装备业务营收只剩 2.6 亿,占总营收比重才0.26%,还比上年下降了 36.68%,相当于直接腰斩。

新能源业务更惨,不仅占比极低,2024 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50%的亏损。
而格力之前押注的手机、预制菜装备也都不了了之,完全没能撑起空调之外的营收。

此外,格力更让人揪心的还有品牌和个人过度绑定的风险。
2025年,格力非要把线下专卖店都改成“董明珠健康家”,董明珠自己都说“把声誉砸进去了”,等于把企业价值全系在一人身上。

而且,董明珠直播里的亮眼销量全是经销商囤货撑起来的,终端门店根本卖不动,只是把库存从厂家转移到经销商手里,掩盖了需求疲软的真相。
2025年初,微博用户发文声称“董明珠被停职审查”。

消息一出迅速扩散,虽格力当天就通过官方微博辟谣,称其为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谣言,强调董明珠正常办公、公司运营如常。
但仍引发投资者恐慌,导致股价逆市下跌了3%。
而这也恰恰说明,格力根本没有“去董明珠化 的抗风险机制,一旦出现意外,企业声誉和传承都会受重创。

总之,格力这种单靠空调撑起来的利润增长终究难以为继,存量市场里很容易被技术迭代的对手超越。
格力必须狠补研发短板、盘活多元业务,同时解开品牌与个人的过度绑定,摆脱对单一品类和个人IP的依赖。
唯有主动求变打破路径依赖,才能重新激活增长动能,有望在行业中重回巅峰。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