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博弈,这些年大家都看在眼里。从最开始的天价关税,到双手齐出,试图卡我们芯片和发动机脖子,最后到处拉拢盟友想要围堵中国,美国可以说是招数不断。它总以为中国会在下一秒妥协。但没想到,在中国反制之下,很快就有一个“冤大头”自己跳了出来,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神仙”干架,为何荷兰身受重伤?中国的坚决反制,又体现了哪3个动向呢?
事情的来龙去脉得说清楚。2019年,中国的闻泰科技砸了330多亿真金白银,把荷兰安世半导体给收了。
这可不是笔小买卖,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安世前身是荷兰飞利浦的核心部门,手里握着全球最大的小型号二极管晶圆厂,在汽车芯片领域更是不可或缺,奔驰、宝马这些巨头都得靠它供货。
闻泰接手后花了大力气盘活,安世的核心产能慢慢转移到了中国,70%的芯片都要靠中国工厂封装测试,市场也主要在中国。可荷兰去年在美國的压力下,突然撕破了脸,非要硬抢这个已经被中国盘活的企业。
荷兰政府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要求安世成立特殊的监事会,对技术转移、海外投资甚至中国研发人员招聘等20多项核心事务有一票否决权,说白了就是要架空中资的控制权。
今年9月美国出台“穿透规则”后,荷兰更是直接出手接管,一边切断中国员工的系统权限,一边停发工资,想逼着安世中国就范。
可荷兰没算明白,安世的“命门”早就在中国手里了。中方很快就打出组合拳:商务部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核心芯片和材料不准出境;安世中国直接发全员信,明说自己是独立的中国企业,荷兰总部的指令一概不认。
这下荷兰彻底慌了,手里的安世成了空壳,欧洲汽车协会急得警告“几周内可能停产”,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赶紧隔空喊话求见面,态度180度大转弯。
荷兰这出“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不光让自己成了国际笑柄,更向美西方暴露了三个实打实的危险信号,每一个都戳中了他们的软肋。
反制不拖泥带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亮剑”
放在以前,遇到这种国际经贸摩擦,中国往往会先摆事实、讲道理,优先谋求谈判解决。
毕竟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撕破脸。但这次对荷兰的反制,完全打破了美西方的固有印象——没有冗长的交涉,没有模糊的表态,而是精准打击、速战速决,活脱脱一场“主动亮剑”的示范。
荷兰9月底刚宣布接管安世,中国10月4日就出台了出口管制措施,直接掐住了安世的供应链命脉。
要知道,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从原材料供应到芯片封装,几乎一半以上的环节都依赖中国产业链,没了中国的输出,荷兰手里的工厂就是一堆废铁。
紧接着,安世中国的表态更硬气,直接在法律层面切断了与荷兰总部的指令链路,明确“员工拒绝执行境外指令不算违规”,等于给荷兰的“接管令”判了死刑。这种反应速度和力度,跟以往的应对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压根没给荷兰“打太极”的空间。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喊着要谈判时,中方没有急于回应,反而通过商务部发言人把话挑明:“美方是始作俑者,荷方要纠正错误,保护中企权益”。
这态度很明确:不是来求着解决问题的,而是来追究责任的。这种从“谋求协商”到“敢于斗争”的转变,本质上是底气足了——既然美国和盟友不讲规矩,那中国也没必要守着单方面的“克制”,该出手时就出手。
荷兰的遭遇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想当美国的马前卒?先尝尝反制的滋味。
后路越铺越宽:对美依赖降了,自主朋友圈大了
荷兰敢跟着美国折腾,说白了是赌中国离了美西方的技术和市场玩不转。可安世事件恰恰暴露了一个真相: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正在快速降低,“后路”早就铺得又宽又稳,就算被卡脖子,也有自己的活法。
最明显的就是芯片领域的自主突破。美国天天喊着要“卡死中国芯片”,可中国的自主研发从来没停过。
就在荷兰折腾安世的同时,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宣布,中国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全线贯通,不仅能生产6英寸晶圆,还搞出了自己的PDK设计工具包,把海外要10个月的流片周期缩短到了2-3周。
更厉害的是配套的AI大模型,能把芯片研发周期从半年压缩到一个月。这意味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不依赖美国技术的新路子。而安世主打的车规级芯片,国内早就有企业能实现替代,就算安世供应出问题,中国车企也不会被“卡脖子”。
除了自主研发,中国的“国际朋友圈”也在扩大,不再局限于美西方主导的体系。
重庆“十四五”期间跟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签了7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和匈牙利建的食品实验室搞出了自主菌种库,再也不用依赖国外菌株;四川通过猕猴桃技术培训,跟埃及、巴基斯坦的科研机构搭起了合作桥梁。
就连制造业的龙头潍柴,也早就跳出了“依赖欧美技术”的圈子,一边重组法国企业吸收经验,一边联合国内企业攻关,硬生生打破了国外对大缸径发动机的垄断,现在产品卖到了全球几十个国家。
这些动作都说明,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不看美国脸色”的合作网络,市场和技术的“后路”都越来越宽,美国想靠封锁逼妥协,根本不现实。
链条拆不散砸不烂:中国成了全球产业的“定盘星”
荷兰抢安世最打脸的地方在于:本想拿捏中国企业,结果反倒让全球看清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就不是全球产业链里可有可无的“组装厂”,而是核心的“定盘星”,离了中国,很多产业根本转不起来。这种超强的产业链韧性,才是中国不怕长期消耗战的根本底气。
安世事件最直观的证明就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反应。安世的芯片虽然不是最尖端的,但在汽车功率器件领域占了很大份额,全球车企几乎都离不开它。
荷兰一折腾,欧洲汽车协会立马警告“可能停产”,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急着呼吁“尽快解决问题”。为啥?因为车规级芯片的替代周期特别长,换供应商要重新认证测试,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根本等不起。
而安世70%的产能在中国,中国一卡供应链,全球车企都得跟着紧张。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中国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不是想拆就能拆的。
更厉害的是中国产业链的“自我修复能力”。荷兰切断安世中国的系统权限后,国内团队立马拉通了自主供应链,公开信里明确承诺“保障国内客户供应”,一点没耽误事儿。
这种韧性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就像潍柴,为了打破国外对ECU电控系统的垄断,砸了巨资建千人研发团队,硬生生搞出了近百款自主产品,还带动了地方配套企业跃升为全球第二大重型曲轴供应商。
从稀土的开采提炼到芯片的封装测试,从汽车的核心部件到新能源的配套设备,中国已经形成了全链条的制造能力。
这种“拆不散、砸不烂”的韧性,意味着就算跟美西方打长期消耗战,中国也能扛得住——毕竟你能卡我一个环节,却卡不住我一整条产业链。
荷兰这趟“自投罗网”,其实给美国的盟友们上了生动一课:跟着美国围堵中国,看似能讨好华盛顿,实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而中国通过这波反制暴露的三个信号,更让美西方坐立难安:中国不仅敢斗争,还有能力斗争,更耗得起斗争。
接下来,再想当美国的“马前卒”,恐怕得先摸摸自己的口袋,看看能不能承受失去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代价。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信息来源: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企业自身受到影响,全球汽车面临“断供”,荷兰称将与中方化解安世僵局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