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欧搞了场会谈,核心是安世半导体那点事。
但欧盟在会上的表现,真让人看傻了眼,一边恳请中方别把事态扩大,一边话锋一转,催着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管制。

这波又打压又求人的操作,属实把双标玩明白了。
安世半导体本是荷兰本土企业,业务铺得挺广,尤其芯片封测这一环,全靠中国的产业链撑着。
说白了,这就是家全球化布局的公司,商业合作本来顺顺当当。

可荷兰政府突然出手,以所谓“安全风险”为由,硬生生接管了公司里的中方股权。
这哪是什么商业操作,分明是把正常生意做成了政治秀。
背后的心思不难猜,就是想向美国表忠心,借着“安全”的幌子遏制中国企业。
中方见状,依法实施出口管制,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反制。

毕竟企业权益被随便践踏,再不吭声就真成软柿子了。
可欧盟倒好,立马跳出来指责中国“破坏供应链稳定”。
如此看来,布鲁塞尔口中的“规则”“契约精神”,合着只约束别人,自己根本不当回事。
中国企业被欺负了,欧盟说这是“为了安全”;中国对等反制,就成了“政治化”。

这种双重标准,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早几年欧盟就开始在芯片、通信这些关键领域,对中国企业层层设限。
可转过头来,光伏、清洁能源技术这些领域,又离不开中国的供给。
嘴上天天喊“去风险化”,我看他们“去”的不是风险,是自己产业发展的安全感。

安世事件这一出,更是让欧盟的声誉受了影响。
国际社会都看明白了,欧盟的“规则”,只讲到自己受益为止。
有人说中国反制太强硬,我倒觉得,面对这种不讲理的打压,强硬一点才是维护公平的底气。
欧盟敢这么双标,其实有个致命短板,那就是稀土。

他们急着让中国放宽出口,说白了就是怕断供。
稀土这东西,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电动车的驱动电机、风电机组的磁体,还有高端武器、5G设备,少了它都造不出来。
而在稀土产业链上,中国的优势很明显。

不是说别的国家没稀土矿,而是提纯、分离这些核心技术,目前还没哪个国家能替代中国。
就算欧盟在非洲、南美找到新矿源,最后还得靠中国的技术才能做成成品。
本来想不通欧盟为啥一边打压一边求供应,后来发现,他们是真没辙了。
上千份欧盟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积压在中国商务部,只有一半拿到了许可。

这一下,德法那些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可慌了神。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公开警告了,再这么下去,部分车企可能要停线。
要知道,欧洲搞绿色转型,全靠电动车和风电撑着,而这俩产业偏偏离不开稀土。
中国稍微调整下审批节奏,欧洲的“减碳梦”就得慢下来。
欧盟官员嘴上说“贸易不该政治化”,转头就要求中国放宽稀土限制。

这种既想拿好处又不想守规矩的想法,实在不切实际。
要是真信奉市场自由,那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又算什么市场行为?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会不会因为这些事跟欧盟彻底翻脸?答案肯定是不会。

合作还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这一点中方看得很清楚。
所以中方在关键物资管控上,没搞“一刀切”,反而给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主体设了重点审批“绿色通道”。
这不是妥协,而是制度自信的表现,既要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也不耽误正常的国际合作。
欧盟在安世事件上的操作,表面看是“国家安全考量”,背后其实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搞了个“50%穿透规则”,把制裁范围扩大到受控子公司,欧洲一些国家就急于站队表忠诚。
可这种“抱大腿”的做法,根本换不来长久的产业保障。
短期可能能拿到点政治庇护,长期来看,自己的产业命脉被别人牵着走,才是真的危险。
欧盟内部其实也有分歧。

德法这些靠制造业吃饭的国家,天天盼着稀土能顺利供应;有些东欧国家,却跟着喊“去风险化”。
这种内部不统一,让欧盟的对华政策更显矛盾。
现在全球供应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人为割裂产业链,最后只会反噬自己。

欧盟要是真想要稳定的稀土供应,首先得学会尊重市场规则,别再搞双重标准。
中国从来没想着卡谁的脖子,可也绝不会容忍自己的企业被随意打压。
合作不是单向的恩赐,得是互利共赢才行。
欧盟要是继续一边打压一边索取,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欧盟现在该做的不是催着中国放宽限制,而是好好反思下自己的行为。
是谁先把商业事件政治化?是谁先破坏了市场信任?想明白这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只有放下双重标准、平等相待,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