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联历史上的那些权力斗争,总让人觉得像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赶下台,这事儿在当时震动了整个苏联高层。
那时候,他被迫退休,结束了自己作为苏联领导人的日子。在告别同僚的时候,他对一个人特别留意,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谢列平。
赫鲁晓夫低声对他说了句警告,大意是他们也会这样对你,说不定比我还惨。这话听起来像是一种预言,没想到后来还真应验了。
谢列平当时是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关键人物之一,但他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没能长久,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步步被边缘化,到头来下场确实不比赫鲁晓夫好多少。
赫鲁晓夫从1953年起掌权,做了不少改革,比如去斯大林化,批评过去的错误,还推动农业和工业调整。
但到1960年代初,他的政策出问题了,粮食短缺,国际上古巴导弹危机闹得挺尴尬,党内很多人对他不满。
1964年春天,一些高层开始密谋,包括勃列日涅夫、科西金和谢列平这些人。他们觉得赫鲁晓夫太独断,决策不稳,得换人了。
谢列平那时是中央委员会书记,还管着党和国家控制委员会,是个实权派。他从1958年到1961年当过克格勃主席,对安全系统有影响力,所以在政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继任者谢米恰斯内也是他的人,确保克格勃支持这个行动。
政变发生在1964年10月12日到14日。赫鲁晓夫当时在黑海边的皮聪达度假,接到电话说要开主席团会议讨论农业问题。他飞回莫斯科,到机场时谢米恰斯内接他,直接告诉他情况变了。
接下来在克里姆林宫开会,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等人轮番批评赫鲁晓夫的政策。赫鲁晓夫没怎么抵抗,说自己老了,健康也不好,同意退休。
10月14日,中央委员会全会正式通过他的退休请求,理由是高龄和健康原因。勃列日涅夫接任第一书记,科西金当总理。就这样,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
在告别环节,赫鲁晓夫和同僚们一一握手。当轮到谢列平时,他低声发出那个警告。这事儿在一些历史记载中提到,比如威廉·陶布曼的书《赫鲁晓夫:人与时代》,还有其他苏联档案资料。
谢列平当时可能没太当回事,毕竟他是政变的赢家之一,很快就进了政治局,成为最年轻的成员,年仅46岁。他还兼任多个要职,看起来前途无量。但赫鲁晓夫的话像个咒语,后来谢列平的日子确实越来越难过。
谢列平这个人,1918年8月18日生在沃罗涅日,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家里不算富裕,但也不穷。他上学时读了莫斯科历史哲学文学学院,1940年毕业后加入共产党。那年冬天,他短暂参军,打过芬兰战争。
卫国战争爆发后,他组织莫斯科地区的游击队,选了像佐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这样的年轻人执行任务,吸引了高层注意。战后,他进共青团系统,1952年当上全苏共青团第一书记,一直干到1958年。
赫鲁晓夫看中他年轻有干劲,1958年12月25日任命他为克格勃主席,取代伊万·谢罗夫。谢列平在位三年,推动一些改革,比如加强情报技术应用,还销毁了卡廷惨案的相关文件,那是1959年3月的事。
他支持拉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961年夏天正式推行这个政策。1961年11月13日,他离开克格勃,转任中央委员会书记,但通过谢米恰斯内继续控制安全部门。
1962年11月23日,他当上党和国家控制委员会主席,还兼副总理,权力越来越大。1964年政变后,11月16日进政治局,日子风光。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情况变了。
勃列日涅夫不喜欢谢列平的野心和对安全系统的掌控。1965年12月6日,党和国家控制委员会被废除,谢列平丢了副总理职位。接下来,他的盟友一个个被调走。
1967年5月,他阑尾炎手术住院时,谢米恰斯内被撤,换上安德罗波夫。1967年7月,谢列平从中央委员会书记降为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这个职位他干到1975年5月22日。
工会主席听起来还行,但实权小多了。他负责工会事务,组织劳动者活动,1970年还领队访英,但1975年4月访英时遇到示威,提前回国。
回国后,4月16日被踢出政治局,5月22日辞去工会主席。从1975年到1984年,他当职业教育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管培训项目,影响力更弱。1984年退休,1988年从中央委员会除名。谢列平1994年10月24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6岁,葬在诺沃杰维奇公墓。
为什么谢列平下场这么惨?其实挺现实的。苏联高层斗争就是这样,你今天推别人下台,明天别人就可能对你下手。谢列平是硬派人物,反对赫鲁晓夫的缓和政策,喜欢强硬路线。但勃列日涅夫想稳住局面,推行自己的亲信网络。
谢列平的克格勃背景让别人忌惮,加上他年轻,勃列日涅夫觉得是威胁。一步步拆他的台,先废委员会,再换克格勃头子,然后调到工会这种边缘岗位。谢列平的盟友像谢米恰斯内、波德戈尔内这些人,也陆续失势。
说白了,权力这东西像把双刃剑。你用它砍别人,早晚砍到自己。赫鲁晓夫下台时没遭大罪,退休后有公寓和别墅,1971年死于心脏病。
谢列平呢,虽然没被抓,但从高峰跌到谷底,晚年基本被遗忘。苏联那种集体领导名义下,其实是派系博弈,谁掌握了多数,谁就赢。
谢列平一度是勃列日涅夫的伙伴,但后来成了眼中钉。历史书上,像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讲到这些内部斗争,强调克格勃在政变中的作用,也指出谢列平的野心太大,反噬了自己。
苏联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领导更迭总伴随清洗。谢列平的经历典型,年轻时靠党团上升,战时立功,掌权后推动政策,但一转眼就成历史尘埃。
这不光是个人命运,还反映苏联体制的僵化。政策上,谢列平支持第三世界运动,那时候苏联在全球扩张影响力,但内部腐败和官僚主义越来越重。勃列日涅夫时代叫停滞期,经济停滞,腐败横行,谢列平的落马也是这个大环境的缩影。
苏联解体后,这些故事被挖出来,艾米·奈特的《克格勃:苏联的政治与警察》里提到谢列平的角色,强调他如何从克格勃头子变成失势者。佐雷斯·梅德韦杰夫的回忆录也讲到类似高层动态。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提醒人,政治不是儿戏,站错队或太张扬,后果自负。谢列平从共青团到克格勃再到工会,一路下来,像坐过山车,最后停在低谷。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