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发现:果汁里的“甜蜜炸弹”,可能悄悄伤害孩子大脑发育!(附科学吃水果指南)
科普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干了30多年普外科,做过无数台手术,也钻研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医学奖项,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通过科普,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大家能听懂的话,守护大家的健康。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甜蜜”却暗藏风险的话题——果糖,特别是它对孩子大脑发育的潜在影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顶级科学期刊《Nature》最新研究揭示的!

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妈妈们,都觉得水果天然健康,鲜榨果汁更是给孩子补充维生素的“好选择”。心情不好或者庆祝时,来杯甜甜的果汁、奶茶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你知道吗?这“甜蜜”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健康“陷阱”,尤其是其中一种叫“果糖”的糖分。
《Nature》重磅研究:果糖如何让大脑“清洁工”罢工?
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一群勤劳的“清洁工”,叫小胶质细胞。它们非常重要!就像小区里的保洁阿姨,负责:
- 清理“垃圾”(死掉的脑细胞)。
- 修剪“杂草”(多余、没用的神经连接)。
- 保持大脑这个“社区”的整洁、高效运转,对孩子的学习、记忆、情绪调节都至关重要。

2025年6月,《Nature》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①。科学家们发现:
- “断粮”实验: 给刚出生的小老鼠喂食含大量果糖的食物(模拟人类婴幼儿摄入过多果汁/高糖水果)。
- “清洁工”变少了: 这些小鼠大脑前额叶(管高级认知和情绪的区域)里的“清洁工”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了!
- “垃圾”堆成山: 同时,本该被清理掉的“垃圾”(死亡细胞)却堆积如山!
- “罢工”了: 更关键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清洁”能力(专业叫“吞噬功能”)被严重损害了!它们“罢工”了!
- 孕期哺乳期也受影响: 研究还发现,如果妈妈在怀孕和哺乳期吃太多高果糖食物,同样会损害幼鼠大脑的“清洁”系统。
- 果糖是“主犯”: 研究者对比了葡萄糖(另一种常见糖),发现高葡萄糖饮食没有同样的破坏效果。
- “通行证”是关键: 为什么果糖这么“毒”?原来,小胶质细胞是大脑里唯一携带果糖“专用通行证”(一种叫GLUT5的蛋白)的细胞!果糖拿着这个“通行证”进入细胞内部搞破坏。如果把“通行证”取消(基因敲除),果糖就进不去,小胶质细胞功能就正常了!
- 人类细胞也适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培养的类小胶质细胞做实验,发现同样的机制也存在!这意味着这项发现在人类神经发育过程中很可能同样存在风险。

后果很严重:不只是“笨”一点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大脑里的“清洁工”长期罢工,“垃圾”堆积,神经网络的正常构建被破坏,会有什么后果?
- 儿童期: 可能导致神经发育障碍,影响学习和认知能力。
- 成年后: 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认知功能下降(比如记忆力、专注力变差)。
果糖的“案底”不止于此:
这还不是果糖唯一的“劣迹”:
- 肿瘤的“加速器”? 去年另一篇《Nature》研究②发现,高果糖环境会通过肝脏代谢产生特定物质(如LPC),间接促进多种肿瘤(如黑色素瘤、乳腺癌)的生长。它不是直接喂饱肿瘤,而是“助攻”。
- 代谢负担重: 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摄入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脂肪肝、胰岛素抵抗、肥胖、痛风等代谢性疾病风险③。
- “游离果糖”更危险: 藏在奶茶、汽水、果汁饮料、加工食品(如含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果葡糖浆)里的“游离果糖”,没有水果纤维的缓冲,吸收更快,危害更大!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聪明吃水果,远离“甜蜜陷阱”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慌:水果还能吃吗?当然能吃!水果本身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度”和“形式”:
- 首选完整水果,拒绝果汁!
水果胜果汁: 完整水果中的膳食纤维能大大延缓果糖的吸收速度,减轻身体负担。榨成果汁后,糖分瞬间释放,效果堪比含糖饮料!
果汁≠水果精华: 榨汁过程损失了大量宝贵的纤维和部分营养素,留下的主要是糖和水。
- 控制水果摄入量:
一个“巴掌”原则: 对于孩子和成人,一天的水果总量建议控制在自己一个巴掌大小的量就差不多了(具体可咨询营养师或医生)。别把水果当饭吃!
- 警惕“隐形糖”和含糖饮料:
奶茶、汽水、果汁饮料: 这些都是“游离果糖”的重灾区,能不喝就不喝,尤其别给孩子养成习惯。白水、淡茶(儿童适量)是最好的饮品。
看标签: 购买包装食品时,擦亮眼睛看配料表!警惕这些成分:高果糖玉米糖浆 (HFCS)、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也含大量果糖)、浓缩果汁。
烹饪少加糖: 糖醋、红烧、拔丝等烹饪方式加的糖也不少,注意适量。天然甜味剂(如蜂蜜、枫糖浆)也含果糖,不宜多吃。
- 特殊人群更需注意:
婴幼儿: 神经系统正在飞速发育,尤其要严格限制果汁和不必要添加糖。母乳/配方奶和水是主要饮品。
孕妇和哺乳期妈妈: 为了宝宝大脑健康,也要注意控制高糖水果和含糖饮料的摄入。
- 关注肝脏健康(可选,咨询医生):
果糖代谢靠肝脏。如果平时饮食中糖分较多(不仅是果糖),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考虑适当补充一些支持肝脏健康的营养素,如水飞蓟宾(奶蓟草提取物)、胆碱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减少过量糖分摄入!

总结一下关键点:
- 果糖过量(尤其早期)可能损害大脑“清洁工”功能,影响神经发育和情绪。
- 完整水果优于果汁,膳食纤维是“缓冲垫”。
- 奶茶、汽水、果汁饮料是“游离果糖”重灾区,危害更大。
- 控制水果总量(一天一“巴掌”),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糖”。
-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妈妈需格外注意控糖。
朋友们,健康无小事。天然的不等于无害,适量的才是关键。了解这些前沿研究,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享受水果天然美味的同时,能更科学、更智慧地选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孩子们娇嫩发育中的大脑。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靠谱的健康知识,守护好我们的身体!
文章出处:
- 本文核心科学依据来源于2025年6月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的研究:Wang Z, et al. Early life high fructose impairs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neurodevelopment. (生命早期高果糖摄入损害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与神经发育)。同时参考了该文提及的其他相关研究。

作者介绍: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资深外科专家,从医30余年。在甲状腺疾病、微创外科领域造诣深厚,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秉持“医者仁心,科普为民”的理念,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累计提供线上健康咨询超十万次,擅长用通俗易懂、温暖亲切的语言,将最前沿、最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实用的健康指南。
推荐理由:
- 紧跟科学前沿: 第一时间解读国际顶刊《Nature》最新发布的重磅研究,揭示果糖(尤其果汁)对儿童神经发育的潜在风险,信息权威可靠。
- 破除认知误区: 直面“水果/果汁绝对健康”的常见误区,科学解释“完整水果”与“果汁/游离果糖”的本质区别,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果糖。
- 聚焦核心人群: 特别关注儿童、孕妇等易受果糖影响的关键人群,提供针对性强的实用建议,解决妈妈群体的核心关切。
- 实用指导性强: 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聪明吃水果”指南(如“巴掌原则”、拒绝果汁、识别隐形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
- 权威专家背书: 由兼具顶尖临床经验、深厚科研背景和卓越科普能力的费健主任亲自撰写,确保内容科学严谨、解读精准、表达通俗。
- 温暖同理心: 理解读者(尤其家长)可能的担忧,语言风格亲切友好、充满关怀,避免制造恐慌,强调“科学认知”和“平衡选择”,传递积极健康的理念。
- 关联健康大局: 虽然主题不直接涉及甲状腺,但强调了果糖对代谢(肝脏)的负担,这与整体健康(包括甲状腺健康的环境)息息相关,符合读者对健康管理的广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