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诗”,我找不到第二个词用以形容中国抗战。
太行山上的一名八路军士兵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自此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此时距离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还有2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形成前孤独地抵抗了日本法西斯长达8年,而我们从未投降。
截至1945年,中国的沦陷区地图
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在14年抗战之间,总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人,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突破5000亿美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可不止是数字,它们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灭和无数山河的沦陷。
淞沪会战期间,最后一辆中国坦克孤独地冲锋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前,日本人狂妄地抛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很快南京沦陷。当时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国,在他们看来,积贫积弱的农业国中国和不断膨胀的工业国日本之间胜负已定。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未被打垮,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依旧不会。
1938年美国《生活》杂志封面人物,一名年轻的中国士兵
所以我看到了《南京照相馆》的进步,从过去抗战电影中绝望的一声“中国不会亡”,到如今新时代下昂扬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中国正在以本该应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二战电影”是一种题材,也是一种类型片,它隶属于战争电影,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而拥有相当的独立性。打个比方,二战电影就是二战电影,当我们提及它的时候,不会将它与一般的战争片混为一谈。
1998年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二战决定了人类现代历史的格局,正因如此,二战电影是特殊的,它反映的是每个曾经参与了二战的国家对于这场命运性的战争的一种历史性的反思,既有个体如战争中平民的视角,如《美丽人生》;也有宏大如整场战争的历史视野观照,如《巴顿将军》;还有单纯以士兵战斗场面为记录的视角,如《狂怒》《拯救大兵瑞恩》。
2014年美国电影《狂怒》
想要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怯懦与勇气,卑劣与伟大,就去看二战电影吧,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今,各国拍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电影超过1万部,其中中美俄是拍摄此类电影最多的三个国家。
1971年苏联的《解放5》是迄今为止艺术性最高的一部苏联二战电影
而在这浩如烟海的二战电影中,有一个子类型十分特殊且引人注目,它不专注于探讨二战的战争场面或政治斗争,而只关心这可怕的灾难本身,它就是所谓的“大屠杀电影”,或者说是“犹太大屠杀电影”,是的,在整个二战期间死亡600万人的犹太民族在战后拍摄了大量大屠杀电影,佳作频出,而死亡了2000多万人的苏联和中国的二战电影却一直被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所忽略。
2002年美国电影《钢琴家》
比如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哪怕你不是犹太人,不经常看电影,大概也知道它的威名,因而也肯定了解一些犹太人的二战遭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西方意识形态的体现。
1993年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南京大屠杀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二战中的灾难性事件之一,可是目前为止针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却很难打出国际知名度。不过好在中国电影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从《南京照相馆》开始,我才感觉中国的电影工业开始将“抗日电影”中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往“大屠杀电影”的方向去处理了,具体表现为不再只是将南京大屠杀视作二战的“一个事件”,而将之当作真正的主题。
长久以来,有一个很诡异的现象,那就是明明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死亡人口居二战各国第二,各种日军之屠杀与劫掠之暴行在14年间的中国大地上不绝如缕,而中国的大屠杀电影却远远没有犹太大屠杀电影或西方二战电影,甚至没有一直被西方有意识忽略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受关注度高,白人们看到后只会感慨一句:哦,中国也曾经被侵略了。
2009年中国电影《南京!南京!》
可是,生命就是生命,凭什么犹太人的命那么重要,重要到全世界都要遵循他们的政治正确,而中国人的二战故事却不受重视,甚至不被尊重呢?同样是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的斯皮尔伯格,这位国际一线大导、好莱坞教父以二战中国为背景的《太阳帝国》却让中国人恶心。
1987年美国电影《太阳帝国》
电影以1941年的中国上海为背景,当时淞沪会战早已结束,日本占领了整个上海,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公然侵犯上海英美租界,男主角是一个白人小孩,他在沦陷的中国国土上,却对日军这些杀人恶魔产生了崇拜情感,因为他觉得日本人威武、勇敢,相比之下,被他们侵略的中国百姓却麻木不仁、胆小懦弱。
少年时期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这部《太阳帝国》,正好完全把那种西方人的傲慢写得淋漓尽致,即所谓“文明的侵略者”日本和“野蛮的被侵略者”中国,骨子里,他们是认可脱亚入欧的日本的,哪怕日本也是法西斯阵营一员,而同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中国,却因为当时的贫穷落后而被歧视。
因为白人虽然也瞧不起日本,但他们至少认可日本,这种情感在《桂河大桥》《坚不可摧》《血战钢锯岭》等太平洋战争题材的电影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日本人虽然也像野兽一样折磨虐待英美国家的士兵战俘,却仿佛是情理之内的,所以他们老是认为中国对日本太苛刻。可是,西方人与纳粹德国有血仇,便几十年如一日地批判纳粹,又为什么转过头来就要求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中国,放下所谓的“成见”呢?这就是西方人的“同理心”吗?
2014年美国电影《坚不可摧》
被日本人炸了珍珠港后,美国人可比谁都要义愤填膺。
2001年美国电影《珍珠港》
在《南京照相馆》之前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拍摄的抗日电影,和和斯皮尔伯格犯的毛病一样,从来不曾真正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待抗日战争。
这些导演或多或少都是在西方崇拜的背景下长大的,他们拍摄的“抗日电影”都习惯以西方人的视角或用他者的眼光看待抗战。要么是把中国的老百姓处理为“沉默的大多数”,像是动物一样麻木;要么是喜欢塑造所谓的“白人救世主”,比如《金陵十三钗》甚至把真实存在过的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无数中国人的明妮·魏特琳女士改编为一个男性传教士。
2011年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拉贝先生却鲜有人知,除了中德合拍了一部不痛不痒的《拉贝日记》外,鲜有中国导演对他感兴趣,明明拉贝身上有着非常多可以挖掘的点,比如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拯救南京百姓的正义性的冲突,拉贝如何承受日本兽行的隐忍,拉贝是如何看待南京看待中国的等等,我猜,那是因为拉贝无法满足这些导演对救世主的想象,他不够“英雄”。
2009年中法德合拍电影《拉贝日记》
或陆川的《南京!南京!》,可以说几乎是一个症候式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很明显感觉陆川是在往西方意识形态靠拢,最大的问题是,他剔除掉了中国人的主体性,用一个所谓善良的日本兵来将透视南京大屠杀,明明中国人是被侵犯的民族,明明日本人就是野兽,你能感觉到有很多的情绪要释放,可陆川的处理让你哭也不是,骂也不是,好像整场灾难要先反思的倒是中国人,这是有失偏颇的。
2009年中国电影《南京!南京!》
没有好的文艺作品,也就无法倒逼日本人去真正承认历史,德国人大大方方地承认了“犹太大屠杀”,可是日本人依旧用一个不痛不痒的“南京事件”来混淆视听,令人气愤至极。
1970年,德国总理访问波兰,在华沙犹太起义纪念碑前下跪忏悔
说回《南京照相馆》,这是一部典型的小视角看大历史的电影,一家南京的照相馆,因为阴差阳错被入侵南京的日军随军照相师征用,而几个中国人也因此在这片死亡地狱中赢得短暂的喘息机会,他们为日军冲洗照片,殊不知这些照片全部都是日军屠杀的罪证,他们一边同日军周旋,一边狸猫换太子,用中国人的照片换下了日军大屠杀的罪证,他们约好谁逃出生天谁就要把这些照片公诸于世,让世界看见日本的暴行。最后所有的人都为了保护照片而牺牲了,只有两个人活着抵达了安全区,而那两个人的姓氏正好是“金”和“林”,连起来就是“金陵”,就是南京。
电影剧情本身就很讨巧,很戏剧,但却很真实,很打动人心,因为在当时的南京,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护送出了这些珍贵的照片,从而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永远留存于世,否则,日本真的有可能将之完全掩盖,这些最普通的中国百姓,他们没有上阵杀敌,也没有运筹帷幄,甚至没有办法保全自己,但他们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南京,守护了中国,一张照片就是一双眼睛,无论日本如何掩盖,历史都早已按下快门。
从《南京照相馆》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大屠杀电影的影子,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身份差异,《钢琴师》的暴行呈现,《辛德勒的名单》的救赎,《波斯语课》的狸猫换太子,等等,而这些大屠杀电影成功的核心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它的人道主义普世价值观和犹太民族主义结合得极好,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救一人等于救全世界”,这本就是犹太教的一句经典言论,可是被处理为了人道主义的铭言,并且这些优秀电影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都将纳粹的暴行日常化展演,而非是仪式性展演。
后者会让人产生间隔,觉得那只是电影,而前者会让人入戏,明白那是历史。这一点,《南京照相馆》虽然和这些作品比起来仍然略显稚嫩,但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其一就是中国人表现自己的苦难和历史创伤时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了,不用藏着掖着,好像冒犯了谁一样,这无疑是国力上升的一种体现;其二日本兵的暴行也终于开始日常化呈现,这种表达反而让人毛骨悚然,比如电影中两个日本兵一声不吭把中国护士丢下楼去,日本军官在一堆中国人的尸体中抚摸一条小狗,主角只是路过就差点被日军斩首,诸如此类。
片中主角之一的伊藤秀夫,也处理得也很好,他是日军的随军照相师,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一开始的时候,他温文尔雅、礼貌有加,还假惺惺地对中国人说“我们是朋友”,让人差点以为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好日本人”,可是电影用大量细节暗示这个“好日本人”根本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一开始不敢杀人不过是因为他厌恶沾血,他给了主角们两条通行证却又嘱咐士兵将拥有通行证的人杀死,他把白米饭给狗吃,却从未感到给被屠杀的中国百姓的一点同情,当结局他发现照片被掉了包,便立刻撕碎了面具,露出了兽性,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也从来没有把中国人当人看,正如主角的那句“我们不是朋友”。
这和《南京!南京!》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相反的,《南京!南京!》认为日本人是好的,只是不得已,而《南京照相馆》告诉你,日本人是因为军国主义而疯狂,但他们犯下了罪行,便是罪人,不存在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和姜文的《鬼子来了!》中观点一致,那就是日本人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永远只有一线之隔,这就是日本的民族性。一个日本人在日本可能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等他到了中国,穿上军装就立刻变成了一个杀人魔。
2000年中国电影《鬼子来了》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因为日本的历史太过扭曲。这是一个火山遍布、海啸汹涌、地震频发的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岛国,日本人一直对生命极其漠视,不管是古代时候让老人上山饿死,还是近代之后男人当兵、女人卖淫,都要搞帝国主义,日本的历史一个特点,不把人当人,一切都只服务所谓的“天皇”。近代以来,和中国被动近代化不同,日本选择了主动的近代化,为了富国强兵,他们丢掉了所有的人性,随后不断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崇尚扩张,最终被反噬。
1989年日本电影《二二六》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中,被日本人俘虏的英国军官就说过:日本人是一个极度焦虑的民族,为作为个人的日本人没有任何思考能力,他们只能集体疯狂。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日本人最终还是臣服于拳头更大的美国,但他们自认为中国没有打败他们。
1983年英国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
在塑造所谓的”好日本人“这一点上,《紫日》做得比较好,电影中那个纯洁善良的日本女学生秋叶子,未被军国主义完全洗脑,她会害怕中国人、苏联人,但并不恨任何人,她想的只有回到家乡与爱人重聚,只可惜,她的爱人早已被塞进打不开的飞机死在了太平洋,而她也在最后被战败后绝望的日军打死,这样的处理才会让人感受到日本的百姓与中国的百姓同样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对象,而非是一个所谓日本兵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良心发现”。
2001年中国电影《紫日》
事实上。日寇之可怖恰与纳粹一致,那就是现代性的疯狂,不是残忍如野兽,不是血腥如魔鬼,而是在保持人性的状态下继续施暴而心安理得,这才是最可怕的东西,在南京的每一个日本兵或许是有发疯的,是有受不了良心谴责而自杀的,但更多的都是将屠杀中国平民、强奸中国女性当作“命令”而安之若素的,这种集体疯狂才是《南京照相馆》所要批判的,遗憾的是,今天的日本似乎又在重蹈覆辙,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反战败而不反战。
那么,第二次东京审判到来的一刻不会太远。第一次碍于国力的弱小,作为日本侵略最大的受害者的中国,反而甚至没有英国有话语权,导致大量战犯逃脱,甚至连东条英机这样的甲级战犯都差点逃脱死刑。如果真的有第二次,我相信公道不会太晚。
《南京照相馆》和《南京!南京!》的日军视角,《金陵十三钗》的白人传教士视角都不同,他是平民视野,把历史创伤的表达还给了民众,还给了南京。电影最后的蒙太奇可以看出导演申奥的进步,日军暴行的照片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相互交织,我们看见,一条贡院街映照一座城市的生命,一家照相馆镌刻一段历史的死亡。
历史已经远去,但未来仍然在未来,铭记历史而非铭记仇恨,镌刻希望而非镌刻灰暗,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总能在苦难中重新站起来的民族,长江黄河依旧,中华生生不息。
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