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1969年,苏联倡议巴基斯坦、印度两国签订印苏友好条约,并于为此与新德里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但那时候印度许多领导人对印苏签订友好条约的建议都表示犹豫不决。
英迪拉·甘地夫人的顾问们对签订条约的政治含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条约会把印度过分紧密地同苏联束缚在一起,使印度不能完全独立自主行事,并会不必要地引起西方朋友的反感。他们指出,“熊如果会拥抱,它也会咬人”。
另一些人则认为,所谓的“印度的独立性和不结盟政策会受到损害”是言过其实;印度已经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和政治稳定性,哪怕同一个超级大国结成伙伴关系也不会限制自己的行动自由。
甘地夫人顾问中的这一派说,条约可能引起印度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任何误解只会是暂时的,并且,同这个协定所提供的巨大政治、心理甚至军事利益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当时新任驻莫斯科大使杜尔加·普拉沙德·达尔建议使用一种折中办法。他说,印度可以先讨论,甚至拟定条约,但是只有将来在某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时刻才正式加以签订。
英迪拉·甘地夫人非常欣赏这个方案,莫斯科也发出信号,表示接受这一安排。
甘地夫人要求达尔和其他受命进行谈判的人记住两点:
第一,条约不得包含任何会使印度显得是“受苏联保护的国家”的内容;第二,文本的措词不得使关于签订国的安全一旦受到威胁就相互支援的条款过分地引人注目。印度人竭力想把义务写得含糊不清。这样,既可以达到利用苏联的支持和援助的目的,又没有过分刺激西方国家,对印度非常有利。
经印苏双方讨论,条约初稿于1970年初拟就。
1971年8月,已经离开莫斯科回到新德里担任总理特别顾问的达尔,急急忙忙地说服了苏联政府在这一时刻签订条约。这也正是安德烈·葛罗米柯于8月7日突然抵达新德里的目的。
在东巴冲突的较早阶段,苏联与美国的看法十分相似。穆吉布·拉赫曼在被捕之前同苏、美两国的外交家都保持接触。
对双方都许下了各式各样的诺言,保证一旦自己掌权就立即兑现。这一情况,使莫斯科产生了这样的希望:即苏联可以说服东西巴共同掌权,从而加强对双方的影响。但是,1971年3月底,巴基斯坦政府镇压了反政府军。4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给叶海亚·汗写了一封私人信件抗议他的部队的“血腥行为”。
当印度人建议缔结条约时,苏联就欣然作出了反应。
重提缔结条约并公开予以签署的措施是印度首都中最严守机密的一件事。除甘地夫人之外,只有五六个人知道同莫斯科进行最后谈判的情况。8月9日,仅仅在葛罗米柯与斯瓦兰·辛格签署条约之前半个小时,印度内阁才得知此事。条约签署后4天,《纽约时报》根据一个隐藏在印度政府内部的中央情报局情报员的话说,甘地夫人是以推迟正式承认孟加拉国作为代价迫使苏联签字的。不论怎样,印度和苏联于1971年8月9日正式签订了“印苏友好合作条约”。
这一条约具有军事性质,它的第9条规定,双方“保证不向参与另一方发生的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这一威胁”。
印苏友好条约的缔结,意味着印度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但多数印度人对条约的签订表示欢迎。他们认为,这样一来苏联在次大陆的事务中至少不会再采取“骑墙”的态度了。通过条约,苏联保证在当时看来几乎势在必打的印巴战争中向印度提供援助。条约还隐隐地威胁美国和中国:如果美、中站在巴基斯坦一边进行干涉,就有危险把两个比较落后国家之间的有限战争大大升级。
苏联派了一个军事小组到印度估量其需求,这件事使得有关国家清楚地认识到这项条约包括的范围。条约鼓励了印度在对巴关系上采取比前更强硬的姿态。印度外长宣称,根据这项条约,印度可以指望苏联提供援助。条约更给甘地夫人壮了胆。
在独立节,她在新德里红堡的城楼上向全国发表讲话:“我不要战争。我们也不挥舞刀剑。但是印度已经做好应付任何事变的准备。”这一警告已非常清楚。此刻,雨季已近尾声,大约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
同华盛顿一样,莫斯科认为叶海亚·汗有能力粉碎反政府军的力量,在东巴重建他的权力,并最终与穆吉布·拉赫曼的政治继承人达成某种解决办法。即使印苏友好条约已经签订了,苏联还在劝告叶海亚·汗和甘地夫人“不要让形势不可收拾”。
甚至到10月,苏联仍然希望印度“必须避免事态发展到军事冲突的地步”。苏联感到政治解决仍有可能,如果能够做到,便能在不得罪印度人的情况下,把巴基斯坦也拉到自己一边。另外,发动入侵东巴的战争,就必须要速战速决。苏联始终怀疑印度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否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然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丝毫没有意识到印度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迫不及待的印度人决定独自行动,只希望在其他大国援助巴基斯坦时,苏联会出面干涉。印度在此关头的自信心使盟友和对手都惊愕不已。
印度既与苏联“结盟”,但还不足以解决美国可能介入的问题。于是,英迪拉·甘地开展了穿梭外交,稳住美国。1971年10月21日,在对巴基斯坦人民的谈话中,叶海亚·汗对印度企图分裂巴基斯坦的做法及印军咄咄逼人地集中在巴基斯坦边界,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说,印度领导人越来越好战。他完全知道印苏条约加强了印度的力量,因此他向巴基斯坦人民保证,他们并不孤立,他们会得到美国的保护。
10月23日,英迪拉·甘地夫人开始对几个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其中包括美国、法国、西德、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她解释说,“在目前条件下”,有必要“进行这次访问”以便把次大陆形势的真相向世界领袖们讲清楚。
在她走访的西方国家首都,她主要呼吁为难民提供援助,因为“印度己难以承受养活难民的重担”。她强调必须让他们尽早返回家园。在这方面,她敦促各国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以尽快寻求东巴问题的政治解决。
她表示愿意会见叶海亚·汗,并讨论面临两国的问题,但任何解决东巴问题的办法都必须与那里的“人民和他们选出来的领袖”来谈判,这意味着与当时仍被关押的穆吉布·拉赫曼谈判。显然,甘地夫人是想让叶海亚·汗难堪。她向全世界保证印度“不会扮演侵略者”的角色。但“印度已被巴基斯坦及其支持者逼到一个它可能不得不战的地步”了。
甘地夫人也努力减轻西方对印苏关系的担心。她重申印苏条约并不针对任何具体国家,也不会损害印度的中立和行动自由。她使难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国际化了,并且成功地为实现“印度关心的问题的公正解决”赢得了同情。
但是在华盛顿,尼克松总统有自己的看法。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展开论战的初期,美国政府对印度采取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反应是良好的。原因在于美国人觉得印度的要求仅限于“制止蒂卡·汗的军事镇压,释放穆吉布·拉赫曼以及给予东巴某种自治”这一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发现印度同意孟加拉流亡政府的要求,也就是说印度希望在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特别是后来甘地夫人一方面强烈要求叶海亚·汗召回难民,一方面又不接受叶海亚·汗的要求,即请求联合国观察员的监督。印度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印度。据此,美国断定印度早已插手并实际参与了东巴叛军的活动。
为了帮助巴基斯坦,尼克松总统提议双方从共同边界撤军,作为印巴为解决东巴及其有关问题进行谈判的先决条件。
同时,印度和东巴的边界两侧均应派一个联合国观察员小组。
尼克松向甘地夫人保证,叶海亚·汗正在着手进行东巴的民主化,因此,为找到一个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应当给予一些时间。
甘地夫人认为尼克松的建议是为了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马克蒂·巴海尼”在东巴的行动将被削弱;第二,有联合国观察组的保护,巴军可在不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给“马克蒂·巴海尼”行动以粉碎性的打击;第三,冬季一过,印度就错过了武装干涉的机会。
这样,印度就可能要再等一年,届时,形势将会大不一样。印度不辞辛苦发动政治攻势所取得的国际同情,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样的建议印度绝不能接受。
然而,印度不会也不敢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对尼克松总统的建议,印度人在表面上表示可以接受,但需要进一步讨论。甘地夫人心里清楚,印度已经赢得了主要西方大国的同情,又与世界上的另一位霸主——苏联签订了友好条约;最重要的是印度军方已经为美国可能进行的军事干涉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甘地夫人此次出访以前,印度军方考虑到了美国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地进行干涉。他们希望在美国的压力发挥作用以前,入侵东巴的战争就能结束。
虽然把战争限定在东巴对印度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印度就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然而,一旦战争爆发,必然会变成两线同时作战的全面战争。
叶海亚·汗总统还想利用美国的海、空军力量,在巴基斯坦部队需要从东巴撤离的时候,帮他摆脱困境。在那种情况下,估计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占领一个滩头阵地,使美国海军能够帮他撤军。据印度分析,美国可以用来帮助巴基斯坦撤走部队的军舰离东巴基斯坦最近的是在太平洋。但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赶到目的地。
虽然印苏条约在理论上可以对付美国的这种行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个超级大国公开地进行对抗是不太可能的,尤其在当时的国际政治中出现了缓和的时候更是不可能的。
印度意识到,最后印度必须准备独立作战。而对付美国的办法也想好了。那就是采用速决战,迅速占领东巴基斯坦,在尼克松总统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的时候,入侵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从后来的战争实际看来,美国对当时的形势采取了灵活的对策,使其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支持取胜的任何一方。当叶海亚·汗似乎要取胜时,美国便支持他,而当他失败时,便轻易地把他放弃了。甚至有谣传说在1970年的议会竞选中,美国向人民联盟提供了资金。当叶海亚·汗不顾美国的反对继续留在东巴时,美国官方对此表示不悦。但随着巴基斯坦军队镇压行动取得初步胜利,这一态度逐渐改变了。
雨季的来临又使得巴军围剿“马克蒂·巴海尼”游击队的活动更加困难。在这一阶段,美国在政治上的支持是低调的。但雨季一结束,军队开始加强行动之后,华盛顿的支持又积极起来。美国反应的起伏变化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尼亚齐不是过早地放弃战斗,美国第7舰队有可能进行干涉,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即使是这种可能发生的支持也已经到了美国政府干涉的极限。当时,美国人刚刚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举国上下到处弥漫着反战情绪。美国不会为了巴基斯坦的利益而冒着政府垮台的危险对印度动武,更何况印度还有印苏友好条约这块盾牌经过半年多频繁的外交努力,印度为入侵东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此时,军事准备是否充分则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英迪拉·甘地在搞定勃列日涅夫后,就开始物色出兵的将帅人选,她知道要出兵东巴基斯坦,仅有国际舆论的同情和大国的支持是不够的。印度人对1962年对华战争的失败犹历历在目。那场战争中,印军因准备不足和轻敌而吃了败仗。
如果说1962年印军没有一位强有力的军方领袖的话,那么,到1971年,印军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1969年6月,马内克肖担任了印度陆军的参谋长,他同时还是印度参谋长委员会主席。到1971年,印度军方称,他们的“陆军和国家有幸,印度有一位强有力的总理和一位同样强有力的参谋长”。
就是这位“强有力的参谋长”,一手策划和准备了第三次对巴战争并使印军取得了彻底胜利。
马内克肖毕业于印度军事学院,1962年中印战争前,他的军衔是少将,担任威灵顿参谋学院的院长。马内克肖与当时印度陆军的第二号人物参谋局长考尔是死对头。考尔是尼赫鲁的红人,也是梅农的宠信。但资历比考尔低一年的马内克肖根本不把考尔放在眼里,马内克肖在缅甸战场上曾荣获陆军十字勋章,不太愿理睬政客,更讨厌那些像考尔一样巴结政客的军人。
为讥讽考尔及其追随者,马内克肖创造了“考尔的崽子们”这句双关语,毫不掩饰他对考尔的垫蔑。马内克肖是标准的职业军人,具有明显的职业军人风采,他精通本行,热爱军职,厌恶政治和阴谋。
他讨厌考尔一类人对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的压制,讨厌政客们骑在职业军人的头上。1961年下半年,有人报告说马内克肖公开地对考尔进行了尖酸刻薄的嘲笑,同时又讲了一些对国防部长梅农很不尊重的话。
考尔抓住了机会,向梅农、尼赫鲁报告了马内克肖的所作所为。于是,印度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来审理对马内克肖的指控,指控的内容是马内克肖批评自己的上司和文职的领导官员,对国家不忠诚。但是,马内克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指控不了了之。那些在前台指控他的人受到了惩处,后台人物考尔却安然无恙。当然,马内克肖的升迁也被压了下来。
1962年中印战争中,由于考尔执行尼赫鲁的错误政策和本人在作战指挥上的无能,印军在作战中一败涂地。印度的战败挽救了马内克肖的前途,战争快结束时,马内克肖出任第4军军长代替了考尔。1963年任西部军区司令。1969年,马内克肖登上了陆军参谋长的宝座。
东巴基斯坦的动乱暂时平息后,印度出现了一股要求印度陆军出兵“解放”东巴的叫嚣,他们的理由是让孟加拉难民重返家园。一些退休将领和几位内阁部长也参加了这股叫嚣。马内克肖非常冷静地面对这一切,他告诫英迪拉·甘地夫人不要立即进行军事干涉,否则会重走1962年的老路。英迪拉·甘地夫人接受了马内克肖的忠告。
马内克肖考虑的问题很多,除了政治、外交问题外,他还仔细地考虑了纯军事的问题,这是他的本行。在马内克肖看来,一个国家没有作好适当的准备是不会打赢战争的。于是,马内克肖一直在考虑以下问题:巴基斯坦的力量有多少?巴军的部署如何?谁将是印度的盟友?谁将站在巴基斯坦一边?战争的阶段性是什么?交通、战区地形怎样?印军的状况和装备如何?印军有必要的优势吗?气候是否有利?人民的态度怎样?
这些问题,都经过了马内克肖的脑子,他在详细地研究进攻东巴基斯坦的计划。
1971年4月,巴基斯坦已在东巴部署了3个师的部队,此外正在组建第36师和招募准军事部队。要是出兵东巴基斯坦,印度必须集中六至七个师的部队才能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而要派出这些兵力,必须从后备役和防御中国的部队中抽调。
正在那加兰和米佐拉姆“剿匪”的部队也要列入临时抽调的行列之中。
从1962年以来,印中边境除1967年在乃堆拉山口发生过相互炮击外,印度与中国之间没有公开的敌对行动。但是,印度若要出兵东巴,就不得不考虑中国的因素。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中国虽未干预但发出了警告。从军事上考虑,印度认为要在冬季发动战争以抵消中国的“部分威胁”。另外,印度认为,《印苏友好合作条约》也可以遏制中国。
虽然印度仍未找到出兵东巴的政治借口,印度还是考虑到了西巴基斯坦所具有的进攻能力。于是,印度认为出兵东巴必须是一次短期的战争,他们的策划者拟订的战争期限为三个星期。
1971年5月,驻东巴的巴基斯坦陆军正忙于巩固对动乱者的控制。叶海亚·汗任命马利克博士为省督,接替了蒂卡·汗。同时,尼亚齐被任命为军法执行官,掌握着实权。
按照印度军方的观点;雨季开始后巴基斯坦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湿透的平原不能部署装甲部队,而到9月中旬地面干硬前,印度已做好了较充分的战争准备。
任何国家均不能永远处于战备状态中,印度也不例外。针对战备问题,马内克肖开始了他的行动计划。
1971年4月份时,印度陆军的储备仅够用60天,马内克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生产量和采购量。他下达了8月底以前备足装备和零配件的命令。到10月中旬,印军的装备、弹药、物资均秘密储存好了。
武器装备的储备和维修问题解决后,马内克肖又开始组织部队准备作战了。按惯例,印军部队每年均有1/3需换防和改变序列,这样便于官兵与妻女团聚。马内克肖为不影响作战计划的准备,借口“民用运输要优先安排”停止了1971-1972年度的换防计划。为不使官兵因失去与家人团聚机会而失望,马内克肖通知部队,他们在将来可以延长在家乡服役时间作为补偿。
为弥补部队军官的不足(因休假或执行其他公务),马内克肖还下令大量削减陆军司令部及其他部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将他们补充到野战部队中去。训练机关和国防学院的教官和学员也被派往野战部队去了。此外,马内克肖还冻结了师级机关人员的调动,使部队的指挥和控制具有连续性。
为了便于部队机动,印度又开始修建公路以便部队调动。
特种边境修路部队奉命完成了任务。空军的机场不能适应在东巴作战的需要,于是,印军决定在阿加尔塔拉附近的纵深地带修建了一个新机场。但是,这个机场在战争开始时尚未修成。此外,印度在东部还修建了大量的营房和库房,以便战时使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印军开始调动部队了。计划担负主要打击任务的第1装甲师及其他部队准备从内地的占西、巴比纳、海得拉巴、班加罗尔调去。为防止泄密引起巴基斯坦的警惕,避免招致国际上的压力和造成国内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为解决运输等问题,马内克肖一直到10月初才下令集结部队,逐步进入防区。按计划,印军的调动从10月的第一周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在调动中,印军成功地隐瞒了一个部队的番号。
为激起军人的自豪感,印军还设立了一些新的勋章,包括为纪念独立25年而设的银质纪念勋章和伤残勋章。其中伤残勋章有一条鲜红的宽绸带,佩带勋章后颇为威风。
在军内,马内克肖还恢复了老的联合兵种组织。新成立了联合情报委员会,由研究分析处和情报局的代表、三个军种的情报部长组成,这个委员会由陆军副参谋长任主席,保证了军方高层之间的协作。此外,联合军种作战指挥部的筹建也在进行。在政府里,新成立的秘书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有关战备的决定,这个委员会由国防、内务、财政、外交秘书组成,边防安全部队总主任、民防司令等方面的负责入也应召参加计划的制定,总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由马内克肖和外交部计划委员会主席达尔负责。
马内克肖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发誓要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第三次印巴战争果然以印军的胜利而告终。马内克肖后来成为印度陆军第一位元帅,1973年退役时被授予终身陆军元帅军衔。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