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小编这几天总感觉不得劲,鼻子干得冒火,早上起床嗓子眼儿跟冒烟似的,护肤品抹得倍儿厚,脸上的小干纹还是若隐若现。最离谱的是,我这水杯都快长在手上了,却感觉“越喝越干”!
询问了中医说:“我这可不是简单的缺水,是典型的‘秋燥’找上门了!”
燥邪伤身,不可不防
如何才能舒舒服服地度过秋燥期?
今天
山西日报新媒体“不医样工作室”
特邀
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刘爱军
给大家支招
从中医理论来看,秋季的主导气候特点是“燥”。进入这一季节后,夏季的暑热逐渐消退,天气变得清爽干燥。在这种气候影响下,使草木枯黄凋落,万物归于收藏。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
燥邪对身体有哪些伤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燥胜则干。”
燥邪为六淫之一
最易耗伤人体津液
秋季燥邪当令
人体容易出现
哪些行为会加重秋燥?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多喝水可以防止秋燥吗?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单纯大量喝水
并不能完全解决秋燥问题
水需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
这个“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不仅是水,还包括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比如我们说的唾液、胃液、关节液等等。
过量饮水反而加重脾胃负担
导致水湿内停
燥邪与热邪不同
火热之邪会导致炎症
而燥邪易伤津液
防秋燥关键在于“生津”而非“补水”
专家给出的正确方法
应小口频饮温水,可适当加入蜂蜜、百合等,助脾胃运化。
预防秋燥日常要注意
根据《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
秋季养生应当
顺应自然收敛之气
注重滋阴润燥
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本期专家:
刘爱军,硕士研究生,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人。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临床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脑梗塞、帕金森,变异性咳嗽),纯中药治疗眩晕失眠、植物神经紊乱等内科疑难病。
文案:杨晓雪
制图:马睿鑫
后期:郝声雨
编校:蒋海霞
责编:丁岭燕
审核:刘 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