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No.1,中国“地下巨龙”风靡全球

一台最高时速仅4.8米的“吃石头”机器,凭什么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今天(24日),首台出口欧洲的“四川造”盾构机“川山甲1号”在成都新津正式亮相,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但谁能想到,20多年前,外国公司卖给我们一台这种机器竟要价3亿多元。

盾构机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刀盘切削岩土、螺旋机输送渣土、最后组装事先制作好的管片支撑隧道。但作为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研究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一台盾构机拥有3万多个精密零部件,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

时间回到1997年,我国首次从德国进口两台盾构机用于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建设。当时不仅售价超3亿元/台,维修保养时更不允许中方参与,维修所需工时也完全取决于外方,严重影响中方工程进度。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正是这样的困境,推动了中国盾构的绝地反击。

中国盾构的逆袭经历了三个阶段:

破冰期(1960-2000):全国盾构机保有量仅为个位数,核心技术更是“黑匣子”。

突围期(2001-2009):转机始于国家“863”计划。2008年首台国产复合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下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领跑期(2009至今):2009年后,我国盾构进入爆发期。累计产量超4000台,占全球市场份额近70%,连续8年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更令人瞩目的是技术迭代——马蹄形盾构解决异形隧道难题,竖向盾构实现“上天入地”,最小转弯半径30米的盾构机可灵活穿梭城市地下。

我国盾构领域在创新成果方面主要实现了三大突破——设计原理突破:攻克硬岩、软土等复杂地质适应性难题;结构革命:将岩石破碎与流动性结合,实现渣土高效输送;支护升级:从木支撑到自动化管片拼装,施工效率提升10倍。

从18人的研发团队起步,到如今3000多人的创新队伍,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年的盾构机发展之路。这台“慢吞吞”的钢铁巨兽,正在书写中国制造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科技   巨龙   中国   地下   全球   盾构   管片   渣土   秦岭隧道   西康   新津   我国   中方   隧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