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也不是因为新展览的惊艳亮相,而是因为一桩高调的王室珠宝失窃案。
失窃数周后,法国国家审计署直接甩出一份报告,把这座全球顶级博物馆的资源分配问题扒得底朝天。
失窃案本身就够让人震惊了,但审计报告里的数字,才真叫人跌破眼镜。

2018到2024这六年,卢浮宫在收购新艺术品上花了1.05亿欧元,这可不是笔小数目,但安保升级的投入呢?才300万欧元。
如此看来,这投入比例简直离谱到让人难以置信。
失窃案曝光后,大家才发现,这可不是偶然事件,博物馆里近四成展厅才配有至少一台监控摄像头,很多角落完全处于“监控盲区”。

员工代表早就吐槽过场馆破败,这些问题拖了好几年都没解决。
审计法院院长莫斯科维奇直接点破,卢浮宫的安保体系老旧,技术设施更新和建筑修复严重滞后,隐患早就埋下了。
卢浮宫作为全球顶级博物馆,收藏艺术品没问题,毕竟这是它的核心使命之一,但个人觉得,保护好现有藏品,做好安保防护,应该比盲目收购新艺术品更重要吧?

审计署的数据显示,卢浮宫在艺术品上的支出,比法国文化部对全国公共藏品的总投入还多不少,更关键的是,很多花大价钱买来的艺术品,根本没对公众展出过。
本来想这博物馆资金应该挺紧张,结果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莫斯科维奇直言,卢浮宫的资金比法国任何其他文化机构都充裕,问题出在资源分配的优先级上。

他们宁愿把钱花在收购艺术品、搞临时展览这些显眼的项目上,也不愿意投入到建筑维护和安保升级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
审计署还特别提到,卢浮宫有个规定,门票收入的20%要用于艺术品收购,这个规定被建议废除,毕竟把本该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的钱,硬塞进藏品收购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而且卢浮宫在艺术品市场收购时,还存在过度溢价的情况,花钱没花在刀刃上。

这六年里,卢浮宫的收入增长了不少,但新增资金大多投向了那些能吸引眼球的高调项目。
应对游客数量增长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却一直跟不上,毫无疑问,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操作,最终让安保漏洞暴露无遗。
就在安保漏洞暴露、审计报告批评声不断的时候,马克龙总统之前宣布的“新卢浮宫复兴计划”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个计划总耗资11.5亿欧元,要新建一个入口和独立展厅,专门用来陈列《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展厅确实挺挤的,很多游客想近距离观赏都得排队,但在安保都没达标、建筑还有隐患的情况下,推进这么个高调工程,真的合适吗?

审计署直接在报告里提出了质疑,说这个计划复杂性太高,存在很多超支风险,属于重大财务风险。
马克龙之前说项目费用靠博物馆自有资金和私人捐赠承担,但审计署也戳破了这个说法。
法国对捐赠者有丰厚税收减免,这就意味着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得让公共财政买单。

审计署建议,卢浮宫可以动用自有资金,或者通过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的授权协议获得的捐赠基金来融资,这样能减轻公共财政的负担。
面对这些质疑,各方的态度也不一样,卢浮宫馆长德卡斯之前因为失窃案还提过辞职,后来没走。
她认同审计署的大部分建议,但觉得对方误解了安保工作。博物馆还发声明批评审计报告的方法论,说部分问题已经解决,坚持复兴计划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必要举措。

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倒是表态,完全认同审计署关于技术工程的紧迫性,她宣布紧急投入8000万欧元买新监控设备,同时重新评估收购预算政策。
不过马克龙办公室和文化部至今没回应关于复兴计划的具体质疑。
其实卢浮宫的困境,不光是它自己的问题,
全球很多知名博物馆怕是最有体会,怎么在艺术品收藏、场馆升级和安保防护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个老大难问题。

之前荷兰国立博物馆就发生过画作失窃案,原因就是监控老化,没能及时捕捉嫌犯。
个人觉得,博物馆的核心是传承文化,不是盲目扩张藏品数量。把现有藏品保护好、展示好,给观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才是最该做的。
审计署的建议很实在,优先投资建筑维护和安保升级,比搞高调工程更有意义。
卢浮宫现在面临的双重冲击,或许是个转机,能推动它彻底重构资源分配体系。

毕竟对于博物馆来说,安全是底线,藏品是核心,场馆是载体,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表面的光鲜,忽视了内在的基础,迟早还会出问题。
希望卢浮宫能好好吸取这次的教训,也给全球博物馆行业做个好榜样。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