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自主产权的特种手撕钢实现量产,攻克0.015毫米制备工艺。
与此同时网络上惊呼1.6万亿订单被紧急叫停,欧美巨头损失惨重,甚至传言中国将永久禁运此钢材至西方。
为何纷纷表示要永久禁运?这背后又有怎样曲折的故事?
作者-常
你很难想象,一块金属,可以被加工到这种程度,0.015毫米,这比A4打印纸还要薄得多,几乎到了用手就能轻易撕开的程度,“手撕钢”这个名字也因此而来。
这片厚度仅有0.015毫米的精密不锈钢,出自中国太钢集团的科研团队之手,这不仅仅是薄,更是中国在精密制造领域的一次极限跨越。
在此之前,世界纪录一直由他国保持,而太钢团队的这次突破,无疑是在这个尖端赛道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帜。
为了达到这个厚度,背后是无数次的技术攻关,最终成品不仅薄,性能还异常强悍。
材料可以承受超过五十万次的反复疲劳弯折而毫发无损,在柔韧性和抗腐蚀性方面,更是超越了国外的同类产品,正是这种极限性能,让它成了许多前沿科技的“掌上明珠”。
如今火热的折叠屏手机,其屏幕能够反复开合,核心的柔性铰链部件就离不开这种材料。
但它的舞台远不止于此,从磁悬浮电缆的基底,到柔性太阳能模具,再到卫星的精密防护层和高铁电缆,处处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说,它是在为一系列高端产业铺设最底层的基石。
太钢集团的棋局,显然不止于守住这一项成就,早在2020年,这项0.015毫米的技术其实就已研制成功,并且迅速进入了工业化量产阶段,这本身就说明了其技术的成熟度。
更关键的是,他们并未止步。
就在近期,基于这项核心技术,太钢又发布了两款全新的精密箔材,将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其中一款,瞄准的是高温超导领域,这是决定未来能源传输效率的关键技术,另一款,则用于制造OLED显示屏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掩膜版,每一个新方向,都对准了一个上游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这家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非关起门来享受一项技术红利,而是要构建一个强大的高端材料矩阵,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他们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投向了世界。
然而在网络舆论场中,这块钢的故事被讲述成了另一个版本——一个充满戏剧冲突与民族情绪的复仇爽文。
这个故事的开篇,西方世界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叙事者会巧妙地唤起公众的集体记忆,比如提及华为在5G技术、手机操作系统上遭遇的打压。
随后,一个具体的“屈辱”情节被引入:据称,日本供应商曾在美国的影响下,停止向华为供应关键的0.02毫米钢材,而日本和德国厂商则联手将这类材料炒到天价。
这种被卡脖子的痛苦,很容易感同身受,叙事还会用进口核磁共振仪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价格来类比,强化这种因技术垄断而不得不承受的代价,为后续的逆袭积蓄情绪。
故事的高潮,是伴随着技术突破而来的绝地反击,网络叙事宣称,中国不仅自己造出来了,还一举取消了价值高达1.64万亿的相关特种钢材进口订单。
紧接着,更具戏剧性的情节上演:面对我们的技术突破,日本和德国相关厂商一年内营收缩水了整整一万亿元,更有甚者,传言称中国已决定将此种钢材永久禁止出口至欧美。
欧美公司被逼无奈,试图通过第三方国家当白手套来绕道求购,但我们为了防止技术泄露,坚决予以拒绝。
苹果公司因为缺少这种钢材,折叠屏产品反响平平,而华为则凭借国产钢材的优势,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为了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可信,叙事者还会列举准固态电池、二维芯片、航天发动机等其他领域的突破,营造一种国产技术全面爆发、决战决胜的宏大氛围。
这个复仇故事听起来确实过瘾,但它与事实有多大出入,权威的行业媒体和企业官方信息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所谓永久禁运欧美,在任何官方渠道都查无此证。
恰恰相反,太钢的企业战略目标是推动产品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事实上,他们的相关产品从2016年起,就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而那个耸人听闻的取消1.64万亿进口订单的说法,同样在任何可信的信源中都无法得到证实。这些数字,更像是为了服务于叙事高潮而进行的戏剧化创作。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镜像,一个是现实中的产业战略:凭借技术优势,更深地融入全球分工,去国际市场上竞争、去赚钱、去赢得尊重。这是“打进去”的逻辑。
另一个是大众情绪的投射:我们终于有了人无我有的利器,就应该关起门来,把它当作反制对手的武器,让曾经“欺负”我们的人也尝尝被“卡脖子”的滋味,这是“关起来”的想象。
这背后,是国家战略与大众心态的同与不同,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源于对摆脱技术依赖、实现科技自主的强烈渴望。
无论是太钢总工程师段浩杰在采访中表达的谦逊和持续奋斗的态度,还是网络叙事中的自豪感,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而分岔点,则在于实现这一目标路径的选择上,产业界遵循的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商业和国家利益考量,而大众叙事则更多地被一种基于情感和安全焦虑的朴素情绪所驱动。
当一束光照进现实,我们既要看到被照亮的物体本身,也要警惕墙上被夸大变形的影子。
太钢0.015毫米“手撕钢”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换来的宝贵成果,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自豪。它证明了我们在尖端制造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能力和决心。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警惕那些夹杂着夸张数据、绝对性词汇和煽动性语言的叙事,变得尤为重要,优先核查权威信源,拥抱基于事实的成就,比沉溺于虚构的“爽文”更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
真正的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能够研发出什么样的尖端技术,更在于我们能以一种何等开放、务实和理性的态度,在事实的土壤上,才能培育出最坚实的自信。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