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的余温尚未散去,特朗普政府就迎来了新的贸易利好。
这场原定三天的谈判仅用两天便达成共识,紧接着巴西、印度相继传来贸易谈判的积极信号,多重进展让外界不禁感叹特朗普在贸易领域迎来了密集的“收获期”。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牵头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一轮磋商,这场谈判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天结束,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中方明确表示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则在接受采访时更为直接,称双方敲定了“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并明确表态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从谈判焦点来看,美国的主动姿态并不难理解,稀土供应与大豆出口两大问题已成为其不得不解决的棘手难题,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小到芯片、动力电池,大到隐身战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这种关键原材料。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玩家,每年稀土需求量占全球总量的18%左右,而其本土稀土加工产能严重不足,超过80%的稀土产品依赖从中国进口,一旦稀土供应出现波动,美国的半导体、国防工业等核心领域将面临停产风险。

除此之外,大豆贸易的困境同样突出,中国曾连续多年稳居美国大豆最大进口国,巅峰时期年进口量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
但随着贸易摩擦升级,中国不仅将大量订单转向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还持续提升本土大豆产量,2024年中国大豆自给率已较三年前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需求的下降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价格一度跌至每吨340美元的低位,让美国中西部的豆农损失惨重。
特朗普政府此前加征关税时,更多聚焦于中美贸易差额,却忽视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是短时间内难以重建供应链的稀土,还是找不到同等规模买家的大豆,美国都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完全替代的合作方。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正持续降低对美依赖,这也让美国的关税筹码不断贬值。此次双方达成框架协议,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为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经贸稳定释放了积极信号。
中美磋商落幕的同时,印度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也出现了关键突破,此前特朗普政府已对印度加征50%的高额关税,其中25%的额外关税直指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行为,这一分歧也成为美印贸易协议谈判的最大绊脚石。
如今这一僵局正在松动,在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实施新一轮制裁后,印度最大私营炼油商、同时也是俄油主要买家的信实工业率先表态,决定暂停从这两家俄企采购原油以符合合规要求,印度石油、印度斯坦石油等国有炼油企业也相继启动减少俄油采购的评估。

数据显示,俄罗斯原油目前占印度进口总量的32%,仅信实工业一家此前每日就从这两家俄企采购约63万桶原油,其采购变动直接影响印度的能源进口结构。
印度炼油商的决策显然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从短期来看,转向西亚、巴西等地采购替代原油将使进口成本每吨增加约18美元,炼油企业利润率可能压缩3至5个百分点。
但当前国际油价稳定在每桶60美元以上,且印度炼油企业通过提前锁定远期合约对冲了部分价格风险,整体冲击尚在可控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为美印贸易谈判扫清了核心障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透露,双方计划于11月初重启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磋商,印度渴望解决的钢铁、纺织品出口关税问题有望纳入议程。
不过谈判仍存变数,双方在农业市场准入等议题上的分歧尚未弥合,印度是否能通过让步换取关税减免,还需看后续协商进展。
另一个被加征50%关税的国家巴西,也在近期与美国达成了谈判共识,与其他被加税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对巴西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2024年顺差规模达127亿美元,在顺差前提下加征如此高的关税,巴西成为全球独一例。

关税的负面影响很快传导至美国国内市场,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人最爱的汉堡,巴西是美国第二大牛肉进口来源国,2025年前五个月,美国从巴西进口的牛肉量同比增长112%,达到17.5万公吨,占美国进口总量的21%。
美国本土牛肉产量正处于70多年来的低谷,持续干旱导致牧场牛群数量减少,加上墨西哥因暴发新世界螺旋蝇疫情暂停活牛出口,美国牛肉供应本就紧张。
50%的关税叠加后,巴西牛肉输美成本大幅上升,进口量已较6月下降38%,直接推高美国本土牛肉价格,汉堡肉饼原料成本较年初上涨27%,多家连锁快餐店已被迫上调汉堡售价。

除了牛肉,美国消费者的餐桌还面临更多涨价压力,巴西供应了美国55%的鲜橙汁和23%的咖啡,关税增加已导致美国冷冻浓缩橙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5.5%,一家美国果汁企业测算,加税将使其年进口成本增加6800万美元,最终零售价可能上涨25%,该企业已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称关税措施缺乏法律依据。
民生压力下,美巴双方终于迎来转机,当地时间10月26日,巴西总统卢拉与特朗普在吉隆坡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由巴西外长维埃拉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财政部长贝森特牵头,立即就关税及对巴西官员的制裁问题展开正式谈判,谈判期间暂停征收50%的高额关税。
这一安排实现了双方的“各退一步”,对巴西而言,暂停关税可避免牛肉、咖啡等核心出口产业进一步受损,这些产业直接关系到巴西300多万从业者的生计;对美国来说,既能缓解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也能修复与南美最大经济体的关系。

不过谈判背后的深层矛盾仍未解决,美国此前加税掺杂对巴西内政的干涉,且双方在“去美元化”、金砖合作等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都可能影响最终协议的稳固性。
美巴、美印谈判的推进,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关税政策反噬效应的结果,而即将到来的万圣节,正成为这种反噬的生动注脚。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及可可豆价格高企双重影响,美国万圣节糖果市场遭遇重创。
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万圣节糖果价格预计上涨10.8%,涨幅是同期美国整体通胀率的四倍。为控制成本,糖果企业不得不采取“隐性减配”策略:巧克力产品的可可含量从75%降至65%,通过增加糖含量掩盖口感变化。

部分品牌将包装内糖果数量从24颗减至20颗,售价却保持不变。同时,企业纷纷转向生产软糖、肉桂吐司口味等低可可依赖型产品,传统巧克力糖果的市场占比已从去年的42%降至35%。
对中小企业而言,压力更为沉重,以旧金山的Escazú巧克力店为例,除了可可豆进口成本上涨,包装用铝箔、纸盒等辅料因关税增加也出现涨价,全产业链成本压力使其利润率压缩至8%,较去年下降11个百分点。
要知道,2024年美国万圣节糖果消费规模达74亿美元,是重要的季节性消费市场,价格与品质的双重变化,正显著挤压中低收入家庭的节日消费意愿。

糖果市场的困境,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反噬国内民生的缩影,短期看,关税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加重了民众负担;长期而言,成本压力既迫使中小企业缩减规模甚至退出市场,也让大型企业陷入“提价失客、降质伤牌”的两难,最终削弱美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美框架协议达成,到印巴谈判出现转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正迎来关键调整期,11月5日将成为重要节点,多项关税措施的去留将尘埃落定。
无论是与中国在稀土、大豆领域的务实合作,还是与印巴在能源、农产品贸易上的分歧化解,都印证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朴素道理,贸易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将是对美国贸易政策的长期考验。
本文信源:
1. 中国日报网:关税“回旋镖”又来了!美对巴西加税 美国人最爱的汉堡面临价格大涨
2. 央视网: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
3. 环球网:美国橙汁还要涨价?美企状告政府加征关税致成本激增近七千万
4. 求是网:李强在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