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114周年,追忆31位华侨烈士的热血传奇→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一批“为天下人勇于赴死”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血战到底,英勇牺牲,后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些烈士中,31人为华侨。

资料图: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一行在广州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图为随同马英九来访的台湾青年学生向墓碑献花。(中新社记者 朱贺摄)

风雨如晦中的觉醒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半,由海内外百余名革命者组成的“选锋”队对两广总督署发起冲击,“选锋”队兵分几路浴血奋战。经过一夜激战,清军倾巢而出将起义镇压下去。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死难革命志士人数不明,后得遗体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黄花岗。


十年后,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沉痛悼念:“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孙中山长期住在海外,同华侨有广泛接触,亲眼看到华侨的悲惨遭遇。他在海外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发动了广大华侨投身民主革命,他曾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华侨烈士的血色青春


华侨是黄花岗起义的重要酝酿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烈士的故事令人动容。


新加坡华侨劳培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14岁加入天主教会,随神父往广州、潮州等地传道。20岁赴新加坡,投身民主革命。26岁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新加坡华侨余东雄与胞弟余昭常一同参加起义。兄弟俩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奋勇杀敌,最终双双阵亡。余东雄15岁即加入同盟会,牺牲时年仅18岁,当初因他年龄小,同盟会未准他回国参加起义,他再三恳求,才被批准。


越南的华侨罗仲霍是一名教师,他以笔为刀,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起义时,他身先士卒,不幸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就义前,他高呼:“吾死,精神必不死!


马来西亚华侨李炳辉,听闻起义消息毅然回国。出发前,他给叔父写信:“革命之事,刻不容缓,若迟则事败矣。侄此去虽无生还之望,然精神上之愉快,较优于生千万倍也。” 起义中,李炳辉手持双枪,冲锋在前,最终壮烈牺牲,年仅 22 岁。


忠魂安息地的诞生


百年之后,硝烟散尽。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烈士陵园已是革命圣地。李炳辉的名字被刻在了陵墓的第一排第二位。每年清明节,都会有无数人来纪念和他一样的民主革命的先驱。


资料图:广州各界雨中纪念黄花岗72烈士。

鲜为人知的是,七十二烈士的确定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过程。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城东红花岗。同年11月,广州人民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改名黄花岗,取黄花晚节之意。

最初的黄花岗烈士墓十分简陋,只有一座土坟。后来,在海外华侨和各界人士的资助下,陵园开始大规模修建。


1918年由广东革命政府主持,由爱国华侨捐款重修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为陵园巨型牌坊手书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广东革命政府拟将烈士姓名、籍贯、事略镌刻于纪念碑石,但不能尽知烈士们的生平事迹。


陵园修建过程中,由参加广州起义后尚健在的同盟会员组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死难的烈士,计得五十六人。1922年又查出烈士十六人,合计共七十二烈士。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

如今黄花岗烈士陵园,已是革命纪念地。黄花岗的黄花,岁岁开放,见证着华侨烈士们跨越时空的赤子之心。




中国侨网(qiaowangzhongguo)综合中国新闻网、海内与海外、江门新闻网

责编:马海燕


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6部门最新发布→


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紧急提醒!


大健康产业有哪些融合发展路径?两位归侨这么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黄花岗   同盟会   烈士   华侨   武昌   民主革命   新加坡   烈士陵园   陵园   广州   热血传奇   周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