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文者,贯道之器也”,自古以来,文化便是国家精神的传承与展现。今天,这种承载不再局限于纸墨书简,甚至能跨越虚拟与现实,透过数码内容走进全球玩家心中。近期国产游戏《明末:渊虚之羽》(下称《明末》)横空出世,随即登上Steam热销榜,并在国际间引发热烈讨论,成为继《黑神话:悟空》之后又一次中华文化自信与技术实力的交汇体现。
《明末》再一次证明,中国不仅能做游戏,还可以透过游戏说好中国故事。游戏故事背景取材明朝末年巴蜀地区,融合古蜀文明、山海经异兽、华阳国志传说,还原乐山大佛、三星堆面具等历史文化符号,游戏语音更以四川话呈现,让地域文化不再只是背景装饰,成为真正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内容既令中国玩家感到亲切之余,亦成功激起全球玩家对中华文明的好奇与共鸣。
而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诞生并非大公司投资的产物,而是出自仅约30人、历经风雨的小型团队“灵泽科技”。游戏自2019年开始开发,期间曾因画面品质不佳在2021年首度曝光后被玩家痛批,导致人员流失,项目几近胎死腹中。幸好创办人夏思源选择坚持,潜心打磨六年,以约2.1亿人民币成本完成开发,最终凭作品重获掌声,堪称业界异数。《明末》的创作故事正好反映出中国创意产业正逐步建立自己的韧性与信心。
然而,《明末》并非毫无瑕疵。即便在线人数突破11万,全球媒体与玩家普遍盛赞其视觉与文化内容,但在Steam平台上仍收到“大多负评”的整体评价,主因是游戏性能不稳,画面卡顿、优化不足,甚至在高端设备上亦无法流畅运行。这类问题在新创团队开发的大型游戏中并不罕见,普遍源于经验不足所致。所幸开发团队及时回应,迅速发布致歉声明与补丁,针对性能优化、错误修正与定价调整作出补救,令评价逐步回升。
从《明末》与《黑神话》可见,中国游戏已由过去的模仿者,蜕变为能够讲述自身文化的创作者。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体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吸引力,更标志中国在数码内容上的“软实力”正稳步成形。今日的游戏不只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叙事的当代表达方式。一款成功的游戏,足以将千年历史转化为可互动、可沉浸的现代语言。
然而,当内地游戏擦亮文化招牌、走进世界视野,反观本港,尽管具备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与优良创科基础,但在数码文化产业上却未见起色。资源零散、缺乏制度支援,令许多本地创意停留于构想阶段。特区政府多年来对电子竞技与游戏产业态度犹豫,政策讨论原地踏步,与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今时今日,若真谈“文化与创科并重”,政府便须正视这个潜力产业。首要,是设立“原创数码内容基金”,针对本地团队开发具香港特色的游戏与互动内容,提供开发资金与研发支援。其次,可在数码港或创新园区设立“文化科技加速器”,提供游戏引擎支援、IP对接、测试平台与技术顾问,建立从概念到商品化的完整链条。
同时,政府亦应与高校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结合文史、视觉艺术与程式设计,培育新世代游戏创作者。此外,更要构建“本地文化IP素材库”,将粤剧、节庆、历史人物、城市记忆等文化元素整理授权,供创作自由取用,打造“可用的文化资源”。
试想,若果有一款融合狮子山精神、九龙城寨传奇与粤语配音的原创香港游戏,能否也在Steam上掀起热潮?答案并非遥不可及。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