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活捉黄维的特等功臣,退伍后靠捡废品为生,因一场洪水身份曝光

1963年夏季的一天,暴雨连绵,河北赞皇县的山洪突如其来,人们四处奔逃,只为保住性命。

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瘦削老汉却执意返回危房之中,只为取回一个破布包

等洪水过后,人们才从那发霉的旧袋中,发现了一件让全村震惊的宝物——两枚早已褪色的军功章

这位老人是谁?他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过去?

年少参军

1938年深秋,河北赞皇县某个村子一角,一位瘦小的少年蹲在柴垛边,目光看着村头来回穿梭的日伪巡逻队,眼神中充满着愤怒。

他叫李德银,刚满十二岁,几个月前,鬼子在赞皇县设了炮楼,白日里放火,夜里抓人,鸡犬不宁。

李德银亲眼看着邻村一户人家被日军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老妇被活活拖到山上,连尸首都没留下。

村里早有人在秘密联络八路军,李家因为偏僻,恰好成了地下联络点,大人们开会时都让孩子们走远点,李德银却总是偷听。

有一次,一位军帽歪戴、满脸风霜的干部摸黑来访,见他蹲在角落偷偷张望,随口问:

你想干啥?

李德银立刻站直身体,啪地敬了个军礼:

我要打鬼子!

那干部笑着摇头:

你还小呢,去去去,回屋念书去。”

李德银却死活不肯走,他拉着那人的裤腿,眼圈都红了:

我能干事,我能送信,我能跑腿!

干部被他这股死缠烂打的韧劲打动,最终点头答应,安排他当了一名通信员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将一封情报从赞皇送到高邑,那天,他换上了特意准备的“装备”:一条打满补丁的破裤子,一个缺口的瓷碗,一张故意涂脏的脸。

情报被缝在裤脚的夹层里,他一瘸一拐地混进逃难队伍,一路沿街乞讨,嘴里还念念有词:

给口吃的吧,俺一天没吃饭了……

本以为一路顺利,不料刚到高邑城门,日伪军突然开始盘查,李德银低着头,准备装疯卖傻混过去,却被一个士兵一把拎住:

你这小子不对劲,给我带走!

他心里一惊,眼珠子一转,立马瘫在地上撒泼打滚,嘴里胡言乱语:

俺娘死啦!俺爹叫我去投河……

动静越来越大,围观的百姓多了起来,有好心人上前替他说情,骂那士兵欺负孩子。

日伪军见围观人多,怕闹出乱子,便将他推了一把:

滚!别碍事!

李德银滚着爬开,直到巷子深处才站起身,抹了一把汗,摸了摸裤脚,情报还在,他咬着牙,继续向高邑赶去。

那次任务,他准时完成,被部队表扬了,可谁都没想到,这个一脸泥巴、牙缝还塞着玉米糁的小孩,今后竟能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

活捉黄维

之后的几年,李德银在不断的任务中迅速成长,他学会了识图定位、辨别枪声、处理紧急状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此时的李德银已经是一位历经风雨的突击队长了。

1948年冬,淮海战役的硝烟正浓,李德银带着他那支突击队,迎来了一场足以改变他命运的战斗。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早晨,李德银蹲在阵地边沿,望着远处模糊的地形图,耳边全是战友们低声的交谈和远方传来的轰鸣。

他知道,今天,他们要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由美式武器武装起来的黄维第十二兵团

战斗前夜,李德银召集突击队开小会:

咱们面对的不是普通部队,是黄维的老虎兵,谁要是心里发怵,现在可以退出,我绝不拦着。

话音刚落,全场一片寂静,那是战士们对他无声的信任,他扫了一眼这些熟悉的面孔,顿了顿,说:

既然没人退,那咱就不打怵,不怕死!炸不掉他们的坦克,就拿命去拼!

李德银所在的小分队,任务是对黄维兵团侧翼的坦克车队进行拦截和破坏

清晨,天空刚泛出鱼肚白,敌人的铁甲车驶入伏击圈,李德银紧贴在壕沟一侧,手指轻轻点在泥地上:

一、二、三——

随着他的手势,一个个黑影飞快地冲向敌车,轰的一声,第一辆坦克被炸翻在沟壑里,车身在火焰中剧烈翻滚。

敌军立刻反应过来,机枪哒哒哒扫射,李德银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一边喊:

跟我来!

他一边掏出手雷往前甩,他身后,是一群和他一样咬牙拼命的士兵,他们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敌人疯狂的反扑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中,李德银与几名战友硬是咬住敌人火力点,将整条通道彻底炸瘫,但突击小队也伤亡惨重

就在这时,战线后方传来命令:前方俘虏群中未发现黄维本人,疑似其已逃入战场边缘地堡群中。

听到这个消息,李德银当机立断,带着一支小分队绕向敌军残部隐匿区域,他们一路摸黑穿行在树林与村落间,小心翼翼地搜查每一处可疑的藏身地。

当他们赶到一处破旧村落时,天色已暗,寒意透骨,两名衣衫不整、灰头土脸的士兵从一个地洞中被拖了出来,嘴里不断求饶。

李德银看着他们,心生疑虑,低声对副官说:

盯紧他们。”

副官点点头,没过多久,他们果然有了发现,原来,这两人竟然是黄维的警卫人员

他们被俘之后很快转变态度,选择投诚,黄昏时分,有三人从地堡出来,其中一人明显气质更加突出。

李德银正准备下令警戒,被俘的黄维警卫人员指着三人中穿着黄色呢子大衣的人低声说道:

那人就是黄维。”

听到这话,李德银瞬间冲上去,身旁两人也帮忙,最终将黄维活捉

李德银活捉黄维的战绩传至指挥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亲自接见了他,他被授予了特等功

英雄归来

1951年春,解放战争已尘埃落定,硝烟散尽的中国大地上,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而就在这时,李德银递交了一份退伍申请,理由是:奶奶病故,父亲重病,需回乡尽孝

部队本不舍得放人,他的战友们更是一再挽留,连旅长都亲自找他说情:

老李,你是我们营的功臣,也是部队的榜样,再干几年,说不定就是师级干部了。”

李德银却只是摇头,一字一句:

我奶奶把我带大,从小疼我,现在我不在她身边,老人就这么走了……我对不起她,我爹现在躺在床上,连口热水都没人送,我不能让他也带着遗憾走。

领导最终点头批准,他没有要队里的特殊安排,也没申请任何优待,他背着一个旧布包,带着几百斤粮票和一摞奖章,回到了老家——河北赞皇县孤山村

他把所有奖章都锁在木箱最底层,叮嘱家人谁也不要拿出来,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到镇上捡破烂

他从不挑地方,也不避人目光,背着麻袋,走街串巷,顶着太阳或冒着雨,翻废纸堆、捡酒瓶子,时常累得腰酸背痛。

但他从不偷懒,也不愿欠一分钱,镇上的人都叫他“老李”,久了,干脆唤作“破烂王”。

1950年代初,国家确实出台了一些照顾复员军人的政策,不少同批退伍的战友都陆续被安排进了民政、邮政、供销社等岗位。

但李德银不争也不抢,从未主动申请一个编制、占一个名额,就这样,李德银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十多年

他没讲过那些往事,甚至连子女也不知道他过去的荣光,直到1963年那场洪水,将所有尘封的秘密揭开。

洪水揭开秘密

1963年夏天,赞皇县爆发山洪,孤山村地处低洼,村民们自知险情逼近,一个个忙着收拾细软,抱鸡牵牛往高处跑。

李德银的儿女急得团团转:

爸,咱快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他却一直在屋里翻找着什么,终于,他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罐后面,找到了那个早已泛黄的布包。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布口,那是一层又一层的裹布,像是包着什么绝密之物。

最后,他从最里面捧出几块铁质勋章,每一枚都镶着红星、金边,上面隐约还能辨出“特等功”几个字的痕迹。

家里人第一次见到这些,愣在原地,不敢置信:

爸……这是啥?

李德银头也不抬:

我打仗那几年挣来的,你们拿着,咱走。

家人的疑惑未消,但山洪险情在即,来不及多问,家人扶着他,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逃到了山上。

等水势退去,村子半毁,李家的院墙塌了一半,洪水之后,镇里派人来排查灾情。

志愿者和干部挨家挨户登门登记,发放物资,走到李德银家门口时,他正蹲在瓦砾堆旁,轻轻擦拭着那些被雨水泡过的勋章。

他一边擦,一边喃喃自语:

还好没冲走,不然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

年轻的志愿者惊讶不已,凑近看那几枚勋章,眼睛瞪得老大:

这是……这是特等功勋章?

镇干部听说消息,立即赶来确认,当看到那枚“渡江战役突击队功勋章”和一封破旧的嘉奖电文时,脸色瞬间变了。

李德银的事迹很快传遍乡里镇上,县广播站还专门派了记者来采访,可他只是摇头,拒绝合影,拒绝录像,更拒绝上报,他说:

“我就是个退了伍的老兵,捡点废品,能过活就行,不麻烦政府。”

就这样,李德银的事迹虽然被镇上知道了,但他依旧过着低调清贫的生活。

直到2008年,年迈的他已经失去劳动能力,女儿却身患重病,他没办法了,才带着军功章来到有关部门求助。

工作人员得知他的身份后立即上报,核实身份,特事特办,安排他每月享受特等功退伍军人补贴。

但他仍坚持低调,拒绝搬迁,也不让人打扰生活,他说:

我活了一辈子没图名,图的是心里过得去。

四年后,这位宁愿捡废品也不愿向国家伸手的老英雄悄然辞世,走得安静。

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留下遗愿:

把我的勋章,捐给国家。

那一刻,无声胜有声,一个埋名六十年的名字,终于在时光的洪水中浮出水面,成为后人铭记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功臣   废品   洪水   身份   黄维   赞皇县   突击队   高邑   干部   镇上   勋章   山洪   河北   士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