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86大清舰队长崎事件到甲午战争,回顾历史,警惕日本好战本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通过研究历史研判未来,有很实际的现实意义。


最近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发表了支持台独的言论,国内网民大声斥责之余,背倚今天中国强大的国力军力,普遍持乐观心态,我倒以为通过历史要给自己人提个醒,对于好战的小日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很多人忘掉了一段历史,看起来似乎还很扬眉吐气,1886年大清舰队的长崎事件。

1880年代中期,在李鸿章的大力建设下,北洋水师实力迅速增长,特别是从德国订购的当时亚洲最先进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号服役,使清朝海军在纸面实力上对日本形成了绝对优势。

1886年,北洋水师前往朝鲜元山、俄国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巡弋,以震慑俄国和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任务完成后,铁甲舰需要入坞保养。当时北洋水师在远东缺乏合适的维修基地(旅顺军港尚未完全建成),因此决定前往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


1886年8月13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在提督丁汝昌的率领下抵达长崎,部分北洋水兵上岸休假。在长崎市区的市区,一些水兵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与前来的日本警察发生争执,进而演变为斗殴,当时船上,下来400多水兵,把当地日本人打得够呛。

8月15日,丁汝昌准许更多水兵上岸休假。水兵们刚一上岸,就遭到了大量日本警察和有组织的浪人的伏击和围攻。水兵们在街头被分割包围,陷入混战,当时有5名清朝水兵被打死,几十人受伤,事件升级。

停泊在港内的北洋水师反应迅速,各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巨炮瞄准长崎市区。当时船上官兵义愤填膺,就要炸平长崎,然而上报李鸿章后被叫停,要用外交手段处理,但这种强大的武力威慑迫使日方停止了攻击。


随后在长期的谈判中,李鸿章凭借北洋水蛇的绝对优势,呈强硬态势,到1887年2月,双方在德国驻

日公使的调停下达成协议,签署了《清日长崎事件协议书》。这个协定是双方互赔对方伤残人员,但日本赔的要多得很,在日本人眼里,被视为是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清朝和李鸿章将此次外交“胜利”视为北洋水师威慑力的成功,因而有些骄傲,之后10年,减少了对北洋水师的拨款,减缓了发展速度。但在日本方面,因此事件深受刺激,使得“一定要击沉‘定远’、‘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共同目标,极大地加速了日本海军扩张计划。日本政府以此为由,加速通过海军拨款,大力发展以“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为核心的“舰队”,其设计目标就是针对“定远”和“镇远”。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北洋水师对日本舰队的优势已荡然无存。之后的事以及给民族带来的屈辱,这里就不重复了。

日本是个好战的民族,诡谲但严谨,历史上不乏如日俄战争,偷袭美国珍珠港这样以弱胜强的先例,我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对于日本要警惕再警惕,甚至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给他们时间与空间,日本毕竟还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国家,并且有美国的后盾,在军事工业上不能小窥。

日本民族性中兼具菊与刀之两面,其韧性与意志,不可不察。面对日本,当以史为鉴,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昔年北洋水师长崎之事件,虽一时凭铁舰之威稍占上风,然好大喜功、盲目自信,终致甲午之殇,恰是“满招损,谦受益”之明证。我等当摒弃“夜郎自大”之虚骄,须以“知己知彼”之清醒,观其动向。昔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甲午战争   长崎   好战   日本   舰队   本性   事件   北洋   水师   镇远   水兵   定远   铁甲舰   俄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