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曾是世界冠军,后来做了副局长,如今却天天泡在厨房和菜市场,李富荣的人生,远没有“退役”两个字那么简单。
他83岁了,腿脚利索,眼神清亮,后背挺得比很多50岁的人还直。
邻居说:“李老早晨六点准时跑步,碰到小孩还会指点两句发球,说得专业,说得真。”
他就是李富荣,前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现在是张予懿的丈夫,是家里的掌勺人。
2024年,李富荣出现在上海青训营,他拄着拐杖站在球桌边,给十几岁的孩子讲发球旋转。
他说:“这个动作不能快,要骗,要像你小时候偷糖吃,手要稳,眼神要淡。”
孩子们听得住神,他讲得慢,讲得狠,“乒乓球是技术,更是心理战,你抬手前,心里要赢。”
他不接代言,不拍广告,不参与综艺,有人劝他:“出来走走,拍个节目也好。”他摆摆手:“我不卖自己,也不卖国球。”
朋友聚会他不去多的,就几个人,麻将打一圈,走两圈,和张予懿在小区里散步,碰到人会打招呼,“孩子最近练得怎么样?”
他不问别的,就问这个。
有一天他感冒,张予懿劝他别出门,他说:“我年轻时是靠命拿冠军的,现在连个感冒就怕了?”
他在厨房和球馆之间来回切换,从不懈怠。
他退了,但没老。
1961年北京,世乒赛,中国第一次捧起斯韦思林杯。
李富荣站在领奖台上,脸上还带着汗,有人拍着他的肩:“这小伙子,下手太狠。”他笑着说:“正手扣过去,球不碎,人也散了。”
他的正手扣杀,在当时没人敢接。
外媒给他取名,“美男子加轰炸机”,脸俊,球狠,有人说他像演员,他回:“我是打球的。”
国家队里没谁不服他。
1961年、1965年、1969年,他三次杀入男单决赛。
冠军不是每次都拿到,但队友说:“有他在,心里就稳。”团体赛他四次夺冠,输了会摔拍,赢了从不多说。
他有习惯:比赛前不说话,赛后只总结三个字,“还不够。”
退役是在1973年,没人劝得住,他说自己腿伤太久,“再拼就要废了”。
当年,蔡振华刚进队,他记得第一次被李富荣带去训练室,地上只有一桶水,一根绳。
李富荣说:“绕场跑五圈,绳跳三百次,完了练对拉。”
蔡振华练到吐。
他说:“李指导只说三句话:速度不够,动作不对,再来。”练完满手是泡,第二天继续。
李富荣没笑过,他看技术,看节奏,看意志。
1981年,国乒包揽世乒赛全部七项冠军,那年晚上,国家队集体开会庆功。
他坐在最角落里抽烟,没人敢跟他说话,后来有人问他:“你怎么不高兴?”
他说:“冠军多了,骄傲的也多了,要注意了。”
他不是天生的温和派,他更像一个刀。
他推动了“双轨制”,专业队加地方队,保障梯队储备,刘国梁、邓亚萍、王楠,全是那套系统里出来的。
1979年,他进入国家体委,很多人说他转官不适应,他在会议上拍桌子,说:“比赛规则你们不懂,就别插嘴。”
国际乒联有一次试图修改发球规则,他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不能让欧洲队把节奏偷走。”
在亚洲乒联,他组织过五次区域对抗赛,推动裁判双语系统,改进器材认证,他说:“技术可以模仿,系统要自造。”
他没留情面,会议上有人拖延汇报时间,他敲桌子:“三分钟,你说不清的东西,不用说了。”
后来他的名字列入“中国体育45英杰”,有人采访他,他说:“英杰是国家给的,我要对得起它。”
他的强,是实打实。
李乐从小就懂得“选择”是什么。
十岁时,他演了个小角色,《两宫皇太后》里客串了个宫廷太监,导演问他:“你会演吗?”李乐盯着镜头说:“会。”导演笑了:“这小子,真有劲。”
这才是李乐的第一部戏。
母亲张予懿深知儿子的天赋。
她放弃了自己在舞台上的事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李乐身上。
“孩子,演员的路好走不容易,你要明白,能演一辈子好角色就已经不简单。”
可李乐不听,他从来不想当一个“挂名”的演员。
他悄悄地去报了中戏,结果没告诉父母。
母亲张予懿气得半天不说话,最后只是叹了口气:“不走这条路你不会死吗?”
李乐没答,只是安静地看着她。
《金粉世家》时,李乐开始在圈里小有名气。
2005年,《汉武大帝》让他登上了巅峰,演了霍去病,剧组拍摄时他特意把自己从剧本里提炼出一份属于李乐的风格。
他说:“霍去病不能只是个年轻的英雄,他还得冷,得狠。”
霍去病火了,李乐也火了,很多人说他是“冠军侯再世”,演技、外貌、气质,样样具备。
然而,演艺圈的光鲜并未让李乐停步。
2011年,他突然宣布“隐退”,退出了大家都以为的未来,没有任何前兆。
李富荣当时问他:“你是不是有些冲动了?”
李乐答:“我不想被这条路局限了。”
“演戏是给别人看的,做广告是给自己看的,赚钱,比演戏更直接。”他说。
他成立了广告公司,起初,他靠着父母的名气,拉来了几单大单。
但李乐并不急,他静下心来,观察市场,理清自己要做的,不到两年,他的公司开始赚到第一桶金。
42岁时,他宣布低调结婚,婚礼没有媒体,也没有采访,他自己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外面的人怎么看不重要。”
李富荣看着儿子,笑了笑,“他做得对,想清楚自己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李乐经常在聚会上提起父亲:“从没见过他对生活有过妥协。”
虽然李富荣对李乐的选择说不上完全理解,但他始终尊重他的决定,有时候,父子俩只需要沉默地坐在一起,就什么都明白了。
李富荣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时代人物”,他总是说:“时代会改变,咱们只有在它变的时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别人怎么看他是另一回事。
乒乓球崛起的故事里,总有李富荣的身影,他不仅是运动员,更是见证者、推动者、历史的塑造者。
从他年轻时在球场上的英勇,到退役后带领国家队走向巅峰,再到转身进入管理岗位,他的角色一度是中国体育界的支柱。
他的事业从不以个人为中心。
他退役后,成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继续推动中国体育发展。
李富荣提出的“双轨制”不仅让无数年轻运动员脱颖而出,还让中国乒乓球在国际舞台上保持领先地位。
他对这些成就很少提及,他更关心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后继者做得更好。
“给国家队准备不只是战术,而是习惯,习惯才能成为实力。”
李富荣与张予懿的婚姻在外人眼里一直是传奇,两人相识于舞蹈团,彼此支持,一起走过风风雨雨。
张予懿的牺牲换来了李富荣的事业高峰,她没有站在舞台上,却始终站在李富荣的身后,支撑着他。
张予懿不仅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也为两个儿子的成长付出了更多。
李富荣的两位儿子,一个是网球教练,一个是广告公司CEO,展现了家族的多面才华,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能看见张予懿的影子。
她说:“孩子们不必走我的路,走他们自己的路,做个独立的人。”
李富荣的传奇不仅仅在于他赢得的奖牌和荣誉,他成就了一个家,一个时代,也成就了中国乒乓球的辉煌。
从上海弄堂的少年,到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再到年老后仍活跃于公众生活,李富荣的一生是中国体育的缩影。
今天,83岁的他依然出现在各个乒乓球场和青训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站上高处。
李富荣的时代不会谢幕。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