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餐饮江湖,正上演着一幕真实的“冰与火之歌”。

10月以来,西贝悄然关闭近10家门店。与此同时,拿着50元、100元大额代金券的食客在部分门店排起长龙,有人消费200元实付仅5元。这场始于两个月前预制菜风波的生存博弈,已然超出寻常商战范畴,成为观察中国餐饮业转型的绝佳样本。
闭店潮背后:算不过来的经济账
苏州、义乌、北京、汕头、南京、深圳……西贝关闭的这近10家门店,官方解释多为“租约到期”或“发展规划调整”。但凌雁管理咨询林岳算过一笔账:西贝单店日均需接待300人才能保本。预制菜风波后,有门店客流骤降三分之一,这道算术题自然无解。
这恰是当下餐饮业的缩影。在高房租、高人力成本的重压下,门店如同一个个精密运转的财务模型。当客流这个最关键变量失稳,闭店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西贝工作人员那句“统一安排”,透露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其苦苦支撑,不如主动优化网络。
代金券经济学:赔本赚吆喝的生存智慧
“消费200实付5元”看似荒诞,实则暗藏玄机。西贝这套组合拳——从“满50送50”到直接发放百元券,本质是在用利润换时间。
对餐饮企业而言,现金流如同生命线。空置的座位是沉没成本,而代金券就像一剂强心针,至少能保证厨师继续炒菜、服务员继续忙碌。更妙的是,这些优惠都限定堂食,既避免了外卖平台抽成,又能带动酒水等高毛利产品销售。
中产餐饮的定位危机
西贝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其“中产厨房”定位的动摇。
当消费者发现68元的酸菜鱼并非现切现炒,那种被辜负的感觉远超出对价格的敏感。这届消费者,尤其是30岁以上的社会中坚,要的不仅是果腹,更是那种“这钱花得值”的心理满足。
竞争对手显然嗅到了机会:老乡鸡强化“明厨亮灶”,费大厨突出“现炒”,海底捞甚至开起“宝宝餐厅”直取西贝核心的家庭客群。这些动作都在戳同一个痛点——真诚。
餐饮业的新生存法则
西贝的摇摆,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曾经,标准化、去厨师化被认为是餐饮扩张的不二法门。但当消费者用脚投票,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效率与体验究竟该如何平衡?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强调“现炒”、“手作”的餐厅营收普遍好于预制菜依赖型餐厅。这个信号再明确不过:消费者愿意为“锅气”买单。
西贝的冬天,也是整个餐饮业思考如何穿越周期的起点。闭店不是失败,而是战略聚焦;促销不是目的,而是重新认识客人的机会。正如一位从业二十年的老餐饮人所言:“过去我们研究怎么开更多的店,现在要学习怎么把店开得更久。”
这场“冰与火”的考验,或许正是中国餐饮业回归本质的契机。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