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这刚过没几天,户外圈的始祖鸟、餐饮界的西贝、卖面包的桃李,仨牌子愣是凑一块儿栽了跟头,营销翻车的事儿一个比一个扎眼,直接把“品牌做营销到底该守啥底线”这问题推到了大家眼前。
本来想先铺垫两句市场大环境,后来发现没必要,这仨牌子的事儿本身就够有话题性,直接说反而更清楚。现在网上信息传得比快递还快,品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消费者的眼睛。
始祖鸟之前一直把“敬畏自然”挂在嘴边,结果转头就拉着艺术家蔡国强,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放起了烟花,还是145根彩烟,美其名曰“致敬高山文化”。
虽说主办方后来解释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手续也都合规,但这事儿跟它一直标榜的“敬畏自然”放一块儿,怎么看怎么别扭。
喜马拉雅山那地方生态多脆弱,就算材料能降解,大规模烟花表演对环境就没影响吗?消费者心里跟明镜似的,一眼就看出这理念和行动的矛盾,舆论能不炸吗?
要说始祖鸟是理念跟行动对不上,西贝就是实打实的“货不对板”了。
西贝一直宣传自己家的菜是“现做现卖”,走的是“家常美味”的路子,不少人就是冲这点去的。
结果有消费者发现,店里好多菜根本不是现做的,全是中央厨房弄好的预制包装,加热一下就端上来了。
这一下,之前攒的好口碑直接崩了。
其实不光西贝,2024年有个咖啡品牌也犯过类似的错,说自己“零添加蔗糖”,结果被检测出有果葡糖浆,后来销量掉了不少。
你看,现在消费者对“不真实”这事儿,真的一点都不将就,品牌要是敢在这上面打马虎眼,翻车是早晚的事。
这边始祖鸟和西贝的事儿还没平息,桃李面包又凑了热闹。
它家推出的月饼广告里,有句“没饱尝生活毒打”的话,这话听着就不舒服,好像消费者得被品牌教育似的。
现在的人谁还愿意听品牌说教啊?大家更想跟品牌平起平坐聊聊天,而不是被居高临下地指点。
西贝面对质疑的态度更让人费解。
当时罗永浩说它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光不解释,还直接否认,说罗永浩的话损害了品牌声誉,甚至放话“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
消费者就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现做的,这要求真不过分,结果西贝非但不回应需求,还摆出对抗的姿态,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往门外推吗?
不过也有会做事的品牌。
2025年初有个奶茶品牌,有消费者反馈“甜度选择太少”,人家没当回事,反而三天内就新增了3种低糖选项,还公开了原料供应链的信息,甚至开直播跟消费者互动答疑。
后来那品牌的复购率涨了不少,这事儿就说明,品牌只要愿意听消费者的话,顺着需求来,肯定能得到认可。
如此看来,单向传播那套老办法早就不管用了,跟消费者双向沟通才是正道。
现在大家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光要产品好,还得有社会责任。
2025年有份消费市场报告提过,不少消费者愿意为负责任的品牌多花点钱,要是品牌没尽到责任,很多人就不买了。
始祖鸟的问题就出在这,它作为户外品牌,“敬畏自然”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结果却在生态脆弱的喜马拉雅山搞大规模烟花表演。
就算材料合规、手续齐全,可跟它的品牌调性不符,消费者肯定不买账。
反观另一个户外品牌Patagonia,2025年搞了个“无痕登山”的活动,组织志愿者去清理登山路线上的垃圾,还开了直播让大家看到真实的行动。
这事儿赢得了不少好评,后来销量也涨了。
其实消费者要的不是品牌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价值观和行为的一致。
西贝的事儿也涉及到社会责任,主要是消费透明度的问题。
罗永浩说“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话得到了很多人支持。
大家去饭馆吃饭,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是基本的知情权。
品牌在这方面要是遮遮掩掩,就是没尽到该有的责任。
有些品牌总想着短期搞个大新闻,赚点快钱,比如桃李的“毒打论”广告,可能就是想博眼球,结果反而惹了麻烦。
倒是有个快消品牌想得明白,去年“618”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促销,反而专心做用户社区,定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来优化产品。
虽然短期销量涨得慢了点,但后来复购率上去了,这才是长久的法子。
这三个品牌翻车,根本原因就是没守住底线。
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也越来越清醒,品牌光靠包装、炒话题根本没用。
得实实在在做到真实,跟消费者平等对话,扛起该有的社会责任,把眼光放长远点,别总盯着短期利益。
要是能做到这些,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不然早晚得栽跟头。
毫无疑问,2025年这几个品牌的事儿,就是给所有品牌提了个醒,营销的边界从来都不是靠噱头突破的,而是靠守住底线筑牢的。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