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网络上有一些人想把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全盘否定,有些人说:“共和国前三十年是饥饿年代,吃不饱,穿不暖。”
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赞扬莫言对共和国的如下描写:“20世纪中国......向我们展示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怜悯的国度,以及那里鲁莽、无助和荒唐的人们。”“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人吃人”证实了这种苦难。”“......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令天文数字的女婴被流产:重男轻女,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把共和国前三十年描写成十几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的年代,描写成饥饿年代,等等。恰恰是这些恶毒的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1100字的颁奖语言中,有700多字渲染莫言的小说情节,把共和国前三十年描写得一团漆黑。
另一位影视演员巩汉林,在被采访的时候说:“我下乡的时候,给知青吃的高粱米都是带壳的,喂猪猪都不吃。”
这样公开的污蔑和丑化共和国前三十的行为,差不多已经叫嚷四十多年了。这些人长期不懈的污蔑和丑化共和国的前三十年,表面上看是称赞改革开放,其实是别有用心,目的是用饥饿贫穷替代共和国前三十年,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
笔者1952年出生,亲历了共和国前三十的真实情况。笔者经历了1960年至1962年的吃不饱的艰难时期,这是共和国前三十年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吃不饱是相对的。那时候,城镇居民粮食按有无工作和是否体力劳动,每月供应27市斤至45市斤不等。农村每年每人保底分360市斤毛粮,好的生产队可以分到450-480市斤毛粮。农民有自留地,还可以上山种小片荒,农民的粮食基本够吃。
1960年到1962年出现的吃不饱困难,有三个原因,一是1958至1959年的大跃进确实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破坏性影响,这是人祸;二是中苏交恶,中国从上到下全力偿还外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人祸;三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这是天灾。
1962年秋到1965年,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相对充足了不少,农民的收入和每年分配的粮食也都增加了,应该说,共和国前三十年全国绝大多数人可以吃饱,但不能吃好,以粗茶淡饭为主、没有条件奢侈。
1966年到1968年,文革运动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比较大,但对农村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没有出现饥饿现象。有些文学作品描写这个时期有农民讨饭,问题实际出现在某些地方政府身上,不是全国性的饥饿现象。这个时期,农民需要按粮食产量交公粮,如果减产较多,人均分配口粮达不到360市斤,可以向政府申请返销粮。由政府从其他地方调剂粮食,为人均达不到360市斤的农民补到360市斤。
1968年到1978年,农业生产基本稳定,面临国际形势,国家实施了备战备荒的策略,在这个期间,中国为了支援朝鲜、越南、亚非拉等国家,粮食征购数量有所扩大,但并没有引发饥荒。有些地方实施了“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开小片荒”的政策,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每年的开春时,都会出现青黄不接吃不饱饭的情况。但吃不饱和饥饿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实,农民吃粮有学问,如果粮食吃多了,副食品就吃得少,副食吃多了,粮食就吃得少。现在的城乡居民,每天能吃一市斤粮食的人家很少,因为人们可以吃的副食品种类很多,粮食吃不了多少。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里,很多农民会在自留地上下功夫,尽量多生产一些蔬菜,通过饲养家禽、家畜等方式增加副食品。有些农民还会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增加副食。
所以说,把共和国前三十年说成是饿肚子的饥饿时代,纯属篡改历史,是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污蔑。
1974年,国家出台了议价粮交易政策。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镇人口,只要手里有钱,就可以到市场上购买议价粮。国家允许自由交易的议价粮,仅比平价粮贵一倍左右。当时,一斤玉米平价是九分多,议价玉米大约一角五分一斤。这个政策放开以后,人人都可以吃饱肚子。只是粗粮多,细粮少而已。
国家放开议价粮食交易政策以后,市场管理也放开了,各种副食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价格也仅比定量供应的价格高约一倍,这样一来,人们餐桌上的花样也多了一些,人们不仅可以吃饱了,也可以吃好了,只是钱花得多一些,但市场价格完全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1963年以后,我国的粮食年年增产,对农村生产队的粮食征购计划始终不降低,农民确实有怨言,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失误。虽然对农民口粮有最低保证,如果能放宽一些粮食征购计划,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高一些。在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体制下,长达三十年的农村粮食征购计划始终在高位上运行,但并没有让农民处于饥饿状态。有人抓住这个缺陷,非说共和国前三十年是饥饿年代,显然是别有用心。
在人民公社时代,如何判断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多人不讲实话。人民公社化让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是客观事实。农业粮食亩产从建国初期的二三百市斤,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五六百市斤,足以证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民的劳动积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连续多年的农业丰收,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国家为了发展工业,投资三线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副业,在实施统购统销政策过程中,对农民确实不公平,致使这一代农民节衣缩食,承担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成本,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1978年以后,国家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体制,使多年被束缚的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挥。也相当于是对农民的补偿。
共和国前三十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管在三年困难时期有过全民吃不饱的情况,但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困难终于被克服了。所以,当中国人民政府对外宣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年代里,国家整体比较清贫,但全民在同一生活水准下,共同努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恰恰是有了这个阶段,共和国终于稳定了社会基础,终于有了可以快速发展的底气,为改革开放,推进国家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刻苦,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那些否定共和国前三十年的人们是居心不良,用心险恶。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毛泽东时代,彻底否定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和平演变取代共产党领导的目的。
笔者作为共和国前三十出生成长的一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清贫,也经历过饿肚子的那三年困难时期,并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亲眼目睹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共和国的发展建设。对共和国的历史评价,笔者认为:当年的那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唱得非常好。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功绩是伟大的,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共和国的全部历史,应该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承继历史,发展未来,把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成为永远屹立的伟大国家。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