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1651亿、超越农夫山泉!伪装成国货的日本饮料,凭啥拿捏国人

谁能想到,满心以为是“国货”的乌龙茶,居然是日本三得利!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去年在华狂赚1651亿,直接把国货农夫山泉甩在身后。

其实光听“三得利”这名字,满是东方韵味,谁会往“日本品牌”上想?

好多人喝了好几年,直到偶然发现才惊觉真相。

这日本品牌,到底靠什么在我国“潜伏”40年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场持续四十年的文化cosplay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三得利销售额暴涨80%,随后两年更是翻倍式增长。

直到2024年,以三倍多的优势远超农夫山泉的销售额,自此三得利彻底成为了饮料界的“老大”。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茶文化”的饮料,竟是日本品牌。

翻开三得利的中国履历,您会发现这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剧本。

1981年,当这个日本品牌刚把乌龙茶装进易拉罐时,就已经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变装秀”。

他们的第一站不是东京,而是福建的茶山。

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在安溪的茶园里一待就是半个月,镜头里全是采茶的大妈和炒茶的师傅。

广告片里,没有一句日语,没有一个日本演员,甚至连配乐都是地道的南音。

包装上更是直接印上“使用福建省茶叶”几个大字,仿佛在告诉消费者:这就是您家门口的茶。

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后,三得利的策略更加老辣。

他们没有像其他外资品牌那样高调进场,而是悄悄潜伏在长三角的高端超市和日料店。

前二十年,便利店的黄金位置、写字楼的自动贩卖机、高铁站的小卖部,都有三得利的身影。

但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应该是2020年。

当所有人都在为疫情焦头烂额时,三得利却在电商平台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突围战。

抖音上,他们的茶饮类目冲到第二;美团和饿了么的即饮榜单上,稳居榜首。

这种线上线下的立体式进攻,让农夫山泉措手不及。

更绝的是他们的产品策略。

当国内品牌忙着推新品、换包装时,三得利却慢得像个老僧入定。

五年时间,他们只是在基础乌龙茶上做了几个口味延伸:茉莉乌龙、橘皮乌龙、栀意乌龙。

但就是这种“慢功夫”,让消费者形成了条件反射:想喝无糖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得利。

技术层面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

光是乌龙茶的萃取工艺,他们就申请了三十多项专利。

最新推出的冷萃系列,茶多酚保留率达到98%,这个数字让许多国内同行望尘莫及。

如果说三得利是“洋装穿在身”的典型,那么满大街的“假洋鬼子”品牌则上演着另一出戏码。

满大街都是“洋货”的现实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气森林。

这个土生土长的河北品牌,在创立之初就给自己披上了一件日式外衣。

瓶身上那个“気”字,配上北海道风格的包装设计,再加上“日本监制”的标签,成功忽悠了一大批文艺青年。

直到被媒体扒皮,大家才发现:原来喝了这么久的“日本汽水”,其实是燕郊生产的。

这种操作在当时并不罕见。

慕思床垫的广告里总是出现金发碧眼的洋模特,美特斯邦威听起来像是从米兰时装周走出来的品牌,欧典地板恨不得让人以为是德国工艺的代表。

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是:明明是中国制造,却拼命想给自己贴上“洋标签”。

与此同时,真正的外国品牌却在玩着相反的游戏。

您每天刷牙用的中华牙膏,早在二十年前就被荷兰联合利华收入囊中;

厨房里的味好美调料,其实来自美国芝加哥;

过年必买的徐福记糖果,现在是瑞士雀巢的全资子公司。

这些品牌通过保留中文名称、维持本土化包装,成功地让消费者以为它们还是“老字号”。

放大镜下的品牌审判

风向的转变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当国潮成为新的消费密码,那些曾经的伪装突然变成了烫手山芋。

农夫山泉的遭遇最能说明问题。

仅仅因为东方树叶的新包装上出现了一个塔型建筑,被网友指认为日本浅草寺的五重塔,这个国民品牌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农夫山泉”被恶搞成“日本山泉”,市值一度蒸发10%。

一个设计细节引发的蝴蝶效应,让所有品牌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符号。

社交媒体成了品牌身份的照妖镜。

B站上,UP主们乐此不疲地制作“打假”视频;

小红书里,“别再把我当韭菜”的帖子获得数万点赞;

微博热搜上,#假国货真洋货#的话题阅读量破亿。

消费者手持放大镜,审视着每一个品牌的出身。

更有意思的是品牌们的紧急转向。

元气森林火速把“気”改回“气”,删掉了所有“日本监制”的字样;

慕思床垫的广告里,洋模特被换成了中国工匠;

奈雪的茶从“日式美学”摇身一变成了“中国茶文化传承者”。

这种180度的大转弯,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价格也成了另一个战场。

在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里,6元一瓶的三得利确实卖得风生水起。

但到了县城的夫妻店,3元的今麦郎清茶和2.5元的康师傅冰红茶才是真正的王者。

这种价格鸿沟,成了三得利下沉的最大障碍。

褪去伪装后的真相

当所有的面具都被摘下,市场竞争终于回归到最本质的维度。

东方树叶的逆袭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产品力才是硬通理。

尽管遭遇了包装风波,但凭借着扎实的供应链和不断改进的口感,它依然在无糖茶市场站稳了脚跟。

李宁和安踏的成功更是说明,与其在包装上耍小聪明,不如老老实实做产品。

未来的饮料市场,正在酝酿新的变革。

电解质水、功能性饮料、植物基蛋白饮品,每一个细分赛道都蕴藏着巨大机会。

三得利可以伪装四十年,但不可能永远伪装下去。

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当信息越来越透明,那些靠包装和营销支撑的泡沫终将破灭。

有趣的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展现出了更加成熟的消费观。

他们既能为三得利的工艺买单,也会为鸿星尔克的情怀下单。

对他们来说,品牌的国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值得。

这种理性,或许才是市场最健康的状态。

结语

从盲目崇洋到文化自信,从追求包装到回归品质,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市场的成熟。无论是农夫山泉还是三得利,是元气森林还是东方树叶,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讲透三得利:从杂货铺到千亿威士忌巨头,三得利的做对了什么?》钛媒体 2025-08-18

2.《东方树叶VS三得利:携手冲击200亿,龙头大哥的无糖茶之战》蓝鲸新闻2024-02-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美食   山泉   国货   日本   农夫   国人   饮料   品牌   消费者   乌龙茶   树叶   元气   乌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