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头发贴“处女”标签?施华蔻新品辱女,惨遭翻车后还甩锅给翻译

前言

大清朝都亡了这么多年了,却总有人还在“裹小脚”,尤其特别注重女生的“贞操”和“处女之身”。

不过别以为这些奇葩思想只是少数,就连德国施华蔻这种大牌子都“跟风”,把自己的新产品命名为“处女发质”当作卖点,被骂之后还企图甩锅给翻译。

他们这一系列“骚操作”真让人纳了闷了:中国有这么多精华东西不学,怎么净上赶着学些“糟粕”去了?

“处女发质”惹争议

大家逛超市选洗护用品,大家总爱挑眼熟的老牌子,觉得几十年的品牌,细节上肯定靠谱,可最近德国老牌子施华蔻,却因为包装上一个词翻了车。

其实这事的起因很简单,有消费者买了施华蔻一款烫发套装,打开一看包装上写着“处女发质(未经过化学处理)”。

括号里的话挺明白,就是说没烫过没染过的头发,可前面“处女发质”四个字,怎么看怎么别扭。

有人直接懵了:“头发还分‘处女’‘非处女’?那男生的头发算啥?处男发质?”

还有人纳闷,“原生发质”这词多常见啊,超市里随便拿起一瓶洗发水,都能看到“适合原生发质”的说法,为啥施华蔻非得挑个这么扎眼的词?

后来才知道,英文版包装上写的是“virgin hair”,这词在美发行业确实有“未经处理的头发”的意思。

但没想到翻译出了差错,放着行业里通用的“原生发质”不用,非得选个容易让人多想的译法,说轻了是翻译不走心,说重了,就是没把消费者的感受当回事。

道歉声明太草率

事件发酵后,施华蔻倒是很快发了声明,说这是“翻译没能准确传达原意”,还承诺要更新包装、完善审核流程,可这声明一出来,不仅没平息怒火,反而引来更多吐槽。

有眼尖的人发现,声明里没盖公章,落款日期还是默认的格式,就像学生赶作业,交之前连格式都没来得及调。

更让人不解的是,一款产品从翻译、审核到印刷包装,要经过多少人手里?难道从初稿到最终出厂,就没一个人觉得“处女发质”这词不合适?

就像家里做饭,从买菜、切菜到炒菜,总得有人尝一口咸淡吧,施华蔻这流程,倒像是一路 “闭着眼”过关,直到端上桌被人指出问题,才慌慌张张说“没注意”。

全部功夫光忙着“买品牌”

说起来,施华蔻背后的汉高集团,这些年在国内动作可不小,又是收购资生堂的专业美发业务,又是拿下沙宣在大中华区的业务,还收购了生产工厂,一副要在洗护市场“大展拳脚” 的架势。

可偏偏在这些“小事”上掉了链子,因为一个翻译问题就砸了自家招牌,财报显示集团上半年销售额104.02亿欧元,名义下滑3.8%。

本就承压的业绩,遇上品牌口碑受损,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就像有人忙着装修大房子,买了最贵的家具,却忘了把墙上的钉子眼补好,一眼望去,再好的装修也显得不精致。

现在打开施华蔻的官方旗舰店,那款有争议的烫发套装已经搜不到了,可消费者心里的疙瘩,哪是改个包装就能轻易解开的?

结语

说到底,施华蔻这波翻车,不是什么“文化差异”的锅,就是“走心”程度不够。

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细节里藏着的才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希望这次的事能给所有品牌提个醒:与其花大价钱扩张、收购,不如先把眼前的“小事”做好。

毕竟,能留住人的,从来都是那些让人觉得“贴心”的细节,而不是让人闹心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时尚   翻车   处女   新品   标签   施华   头发   消费者   声明   品牌   德国   细节   牌子   大展   小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