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宁愿倒掉1500万的海鲜店:徐记海鲜为何让吴晓波直呼“可惜”又“敬佩”?

这是一道让财经专家都觉得“肉疼”的数学题:一家餐厅,一年宁愿把价值1500万元的食材亲手报废掉,也绝不端上顾客的餐桌。

是炒作?是傻?还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日前,财经作家吴晓波深入徐记海鲜后端供应链,直播镜头记录下的真相,不仅让他连呼“可惜”,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良心企业”的深度讨论。



1500万的“新鲜”承诺

“当天处理过但卖不完的海鲜,必须全部报废处理,绝不留到第二天。”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家餐厅每年要付出超过1500万元真金白银来执行的铁律。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探店直播中,亲眼见证了这条“不过夜”原则背后的极致坚持。

“我们的规矩是‘天买天,天卖天’、‘餐做餐,餐卖餐’。只要过了时点,不管成本多高,都必须报废。”徐记海鲜的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食材的报损金额就高达1500万元以上



吴晓波听后连连表示惊叹。这意味着,为了确保每一位顾客入口的海鲜都是最佳状态,徐记海鲜宁愿承担巨大的成本损失。这种对“新鲜”的偏执,已经超越了商业算计,成为一种融入骨血的信仰。“这不是浪费,这是承诺的代价。”


“我们只卖海鲜,不卖水!” 26年的诚信,看得见

前台对顾客的诚信,同样令人动容。

在海鲜池旁,顾客挑选好的海鲜会被放入一个特制的沥水篮中,用力摇晃沥干水分后再上秤。直播中,一只螃蟹沥水前后重量相差显著。

“我们只卖海鲜,不卖水。从1999年创立至今,这条规矩坚持了26年。”

这句话的背后,是每年主动“让利”高达数百万元的诚信经营。在行业潜规则仍存的当下,这种“笨拙”的诚实,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最朴素的期待:“我不想为海水买单,我只想为我吃进嘴的东西付费。”徐记海鲜用26年的如一,赢得了顾客千金难买的信任。


“少爷”包间里吃剩菜?最“丢面子”的事却赢了最大体面

直播中另一个引发热议的画面,是徐记海鲜的二代接班人“伟伟子”在客人离开后,走进包厢“吃剩菜”。

这不是作秀,而是一套严苛的“复盘”流程。通过品尝哪些菜剩得多,来反推产品的不足:是腌制时间不够?火候过了?还是口味不受欢迎?

“客人留下的不是剩菜,是改进的考卷。” 这位“少爷”放下身段、聚焦产品的务实精神,被网友称为“最接地气的富二代”。这种看似“丢面子”的行为,恰恰为企业赢得了最大的体面——顾客的真心和口碑。


在焦虑的时代,我们需要“傻”得令人尊敬的企业

为何这个故事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社会的集体情绪:对食品安全的极度关切、对消费陷阱的深刻反感、对诚信经营的强烈渴望。

当预制菜让人焦虑,当“科技与狠活”让人担忧,当秤准不准都要心存疑虑时,徐记海鲜这种“不过夜”的死规矩和“不卖水”的笨办法,反而成了最大的聪明。

它用1500万的年复一年告诉市场:“你吃到的每一口,都是我们当天最大的诚意。”

它用“沥水称重”的细节承诺:“我的诚信,不玩虚的,你看得见。”

它用“吃剩菜”的行动表态:“你的意见,是我最重要的产品指南。”


吴晓波在直播最后道破:“越是难的时候,越要回到常识:诚信、产品、客户价值。”

徐记海鲜的“傻”,是在这个追求快钱和流量的时代里,一种罕见的“回头看看”。回头看食物的本味,回头看经营的初心,回头看顾客的眼睛。

这堂价值“1500万/年的公开课”,给所有企业一个启示:最好的品牌,是印在顾客心里的信任;最远的生意,是藏在“傻”功夫里的长期主义。“让人人吃上好海鲜”的使命,正始于这份每日都在践行的、最昂贵的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美食   海鲜   敬佩   可惜   吴晓波   顾客   剩菜   沥水   诚信   规矩   丢面子   产品   企业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